【写在前面】
一个单位,不怕出问题,怕的是出了问题后互相推卸责任,或者添油加醋、火上浇油,唯恐天下不乱。反之,如果上上下下团结一心正视问题,齐心协力解决问题,挫折就会变成动力,教训就会变成财富。
1998年的边防某团五连官兵,展出的正是这样一种值得称道的胸怀和境界。
(三二零)戏言
省军区工作组是昨天进驻连队的,目的只有一个:调查那起突发事件的内在原因。
首先是找战士谈心。在工作组没来之前,就有人耐心地交代战士们,该怎么说,不该怎么说。当然,该说的多半是好的,不该说的自然是不能说的。如此这般,工作组似乎调查不到什么真实情况。
今天,工作组把接触面延伸到干部。没想到情形并没有好转,干部们闪烁其词的本事更高。我们一帮年轻小伙儿往会议室里一坐,先是沉默,让人难受的沉默。军分区政治部保卫科科长见状,只好转移话题,问在座的排长们找对象了没有。
气氛一下子活跃起来,不过回答都是否定的。还有人笑着说:“边防的环境,不允许我们谈情说爱。洛古河就这么大,到哪里去找心疼我们的好姑娘?”科长又说:“谈恋爱不能太久,最多半年,以免夜长梦多啊。”
说笑之间,又有人谈了几点对那起突发事件的看法,但全没什么实际内容。黑龙江省军区司令部军务处聂参谋见状态,也加入了开玩笑的行列,说谁有心病别忘了找连队军医单伟,并戏称要是当初那位小兄弟找连队的单军医聊聊,也许就不会闹出那档子事了。
对了,那位惹事的家伙,自称有心病。(1998年12月4日写于漠河县洛古河村)
(三二一)境界
据来自漠河县城西林吉的可靠消息,五连滞留多日的十多名老兵今晚正式启程返乡。为了配合调查那起突发事件,他们比其他战友在部队整整多待了12天。如果说这与所谓的境界有关的话,也许可以写写的,尽管团里为此多给了他们一个月伙食费和津贴费。
省军区工作组在团里调查期间,五连的老兵们表现颇佳,非但没有说连队的坏话,还强烈希望五连仍能晋身先进行列。不管这是不是天方夜谭,但老兵们情系五连的举动实在令我们这些五连官兵感动。
正如五连退伍老兵代表张志远在离别演讲时说的那样,他们是带着遗憾走的,他们还有未尽的心愿,甚至他们当中还有人记恨连队的某人某事,他们也声称过如果上级来工作组,一定专挑不好的反映。可是,当这一天真正来临,他们首先在意和维护的,却是五连这个战斗集体的声誉。
是啊,人总是有感情的,生活了二年、三年或四年的连队,谁不眷恋在五连、在洛古河度过的那些时光呢?
失去的,才是最好的;一旦离开了,记忆里留下的都是美好。(1998年12月5日写于漠河县洛古河村)
(三二二)早操纪趣
边防自有边防的特色。就拿出操来说吧,有趣的事儿就不少。这里简录几则,权当日后谈笑资本。
过了12月,北陲漠河的天气就越来越冷了。五连驻地为漠河县最小的村子之一的洛古河,紧靠冰封的黑龙江,那种“冷”的感觉让人刻骨铭心。
那天早操,我感觉冷得出奇,跑步的时候,鼻尖凉冰冰的。我没在意,也懒得去管它。到了晚上,河南籍战士冯志宇惊呼:“排长,你的鼻子!”我骇然:“咋了?”“冻了!”我这才觉得鼻子奇痒难忍。拿出镜子一看,好家伙,鼻尖红得像熟透了的大枣。这下好了,本无特色的脸上缀上一个血红的鼻尖,委实“增色”不少。两天之后,红色褪尽,鼻尖掉了一层皮。
和我“同呼吸,共命运”的还大有人在,比如来自山东的卫忠排长。
到了冬天,早操时天还没亮,甚至连黎明都没来临。不过无需担心,跑步时依然阔步前进,通往小村的公路上雪白一片,即使在黑夜里,一样白得耀眼。
天冷了,早操自然成为不受欢迎的事情。但部队的一日生活制度还得坚持,怎么办?新来的许卫民排长担任值班员时是这样做的:出营门不足20米,便将队伍带回来了。崔连长哭笑不得:“以后跑远点,跑到村口再返回来。”
下面有人嘀咕:“跑五公里多好!”(1998年12月6日写于漠河县洛古河村)
(三二三)民以食为天
当兵四载,“南征北战”,走的地方可真不少。无论到哪座军营,伙食一直是官兵们共同关心的话题。
实事求是地说,没来边防之前,对白菜、萝卜、土豆等“老三样”体会不深。以前呆的部队都在城里或城郊,生活条件相对不错,虽然说不上顿顿鱼肉满桌,至少不缺乏新鲜蔬菜。
边防自然不比内地,夏季还不错,各种蔬菜应有尽有,连队自产自销,产量还不小。可好景不长,在漠河边防,一年当中,真正“菜满园”的风景只限于7、8、9这三个月,其余时间可真就是白菜、萝卜、土豆的天下了。
于是,“菜比肉贵”就在为边城漠河一绝。由于蔬菜稀少,在边防连队,人见人烦的烂白菜还不能敞开了供应。于是出现这样的场景:肉炒白菜,肉比菜多,可怜巴巴的几片菜叶全被脂肪包围着。
在冬天的边防连队餐桌上,绿色蔬菜是难得一见的。虽然现在有了日光温室,里面也有长着绿叶蔬菜,但其主要功能不是为了吃,而是让各级首长来了“有看的”。真搞不明白,官兵们用心血和汗水搭建起来的日光温室,竟成了向上级首长机关表功的道具!但又能怎么样?大气候如此,小气候奈何?
民以食为天。兵非民,但同样来自于民啊。(1998年12月7日写于漠河县洛古河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