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堡茶
六堡茶,是后发酵茶,属于黑茶,讲究的是越陈越香,因产自广西梧州苍梧县六堡镇而得名。其外形色泽黑褐光润,汤色红浓,香气陈醇,滋味甘醇爽滑,具有独特的类槟榔香,素以“红、浓、陈、醇”四绝著称
六堡茶的产制,有着一千五百年以上的历史。清嘉庆年间,六堡茶以特殊的槟榔香列为全国24大名茶之一。在原产地六堡镇内,以前的年代缺医少药,六堡茶一直当药用。无论是消暑解渴,还是治疗感冒肚屙等症状,都是一壶六堡茶解决。因功效独特,其后逐渐融入广府文化。在晚清时期,更因出色的祛湿、调理肠胃功效,流行于“下南洋”谋生的华工之中。
台湾著名茶人罗英银曾这样描述:“在矿区泡六堡茶很简易,煮一锅水待水滚后丢下六堡茶焖一下便可舀取,矿工排队一人一壶茶,左手提粥,右手提茶进矿山。六堡茶不仅是慰藉大陆人的思乡之苦,也是矿工们重要的保命良液。
这是历史上六堡茶大放异彩的时期,但由于盛名海外,国内知道的人并不多。随着内销市场的打开,逐步走进大众视野。
伴随六堡茶进入大众品饮圈,茶友们可能遇见六堡茶独有的奇特现象——“一家一味,百家百味”。这是六堡茶工艺多样的特点造成了如此口感不一的尴尬现状,不说为了六堡茶的健康功效而购买的茶友,许多老茶友也摸不着头脑。
1
“红、浓、陈、醇”的六堡正味
说六堡就不得不说它的黑茶“兄弟”——普洱,普洱茶兴起后,与之相似的黑茶六堡才从原本为了出口创造外汇的“侨销茶”从而“回流”国内,受到关注。
“红、浓、陈、醇”、槟榔香、松烟味、甜稠的口感,这一印象还得从上世纪五十年代说起。
建国后,因战争停止的六堡茶生产得以恢复,根据出口市场(港澳、东南亚)的需求和反馈,客户偏好茶汤红浓,口感稠厚的六堡茶,梧州茶厂开始研究冷水渥堆发酵工艺,直至1958年该工艺成熟,进入统一化大生产,大家也就记住了这样的口味。
六堡茶延续至今的竹筐分装形式
冷水渥堆发酵的原理是通过湿热作用、酶促作用和微生物作用,促进内含物质转化,减轻苦涩味,使得汤色加深,滋味变醇,叶底颜色变红褐或黑褐,优化了茶叶品质。
六堡茶厂茶的汤色
这类六堡茶汤红浓,品质好的开汤后陈香纯正,有些六堡茶还带有著名的“槟榔香”,是广大茶友所认可的“正味”。
上世纪50年代至2005年外贸茶叶出口许可证管理取消之前,整个广西只有梧州中茶茶叶有限公司可以生产、出口六堡茶。换言之,2005年前的几乎所有市面上的六堡茶都是经过“冷水渥堆”的后发酵技术生产的。
值得一提的是,六堡茶的渥堆发酵技术比“小老弟”熟普早了整整16年。
2
古法六堡茶之味
2005年后,六堡茶的生产经营被逐步放开,国内市场上,各式各样工艺的六堡茶悄然出现,打破了“冷水渥堆”工艺营造的“大一统”格局。
其中最主要的是与“厂茶”相对的“农家茶”,延续以往传统制茶工艺,以闷堆为发酵方式,强调“古法、传统工艺、原生态”,各家制法不一,陈放方法不一,但是绝无渥堆发酵的工序。
所谓农家茶,实际上便是1958年冷水渥堆工艺成熟前的六堡茶制法。因各家制法与陈放方法不一,也缺乏标准化的规程,便形成了现在“一家一味,百家百味”的现状。
就小懂所了解的此类六堡,各个茶农、小茶企都有自己的“独门妙招”,就“干燥”一工序便有炒干、烘干、晒干等多种。每家茶厂各有各的说法,品饮口味也无法一言而弊之,但是总体汤色偏浅红,较厂茶淡一些,口味也偏刺激一些。
六堡茶农家茶的汤色
除了农家茶之外,现在部分茶商为了销量向普洱茶“看齐”,强调大树、古树,以农家茶的工艺进行制作的“六堡生茶”,这个名词纯粹是对普洱生茶的概念和营销方法的模仿,与农家茶没有分别。
六堡茶生茶的包装
在农家茶与厂茶之间还有一种“折中”的类型,便是有渥堆发酵的工序但是发酵程度不高的“轻发酵六堡茶”。国家标准中的六堡厂茶制作工序中的渥堆并无统一标准,这种轻发酵茶是部分茶企为了脱颖而出,走差异化路线的产物。
这个概念宣称此类六堡茶“转化空间大”、“可品生熟两味”,因此也很受推崇。这种茶的茶汤普遍以橙黄、橙红为主,保留了农家茶的颜色,口感较厂茶更刺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