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改变教学的教师们
1. 小林老师努力营造一种无论什么时候学生都能向人求助的人际关系,这是一种学生能够安心学习的氛围,它能使教室里的关系变得融洽。之后,小林老师以“学习中我们能和谁交往”、“学习中我们怎样与物接触”等,作为所有教学的中心主题,来培育“与人交往”、“与物交往”的学生,从而为培育“相互学习的关系”打下基础。在小林老师的教室里,学生的父母、亲人、社区公民等都可以来参与学习,他们把丰富的学习素材、材料等带进了学校。
2. 小林老师常常说,要充分地重视“开头”,这是宝贵的经验之谈。而差的教师往往只关注“结果”,常常草率地、马虎地“开头”。小林老师常常仔细地观察、注意学生“从哪里开始、怎样开始”,他认为“结果”怎么都行,“开头”决定了一切。可以说,创造性教师的工作常常是从“开头”展开的。
3.“判断自己的工作究竟好不好,只能看教室里每个学生的表情、学习的姿态,看他们是否在持续学习。”
第一章教室里的风景
——向创造性学习迈进
一、教室里的风景——关于‘’主体性‘’神话
1.教室
每个教室都有一个个固有的风景。
可以说没有哪一个教室和其他教室飘溢着完全相同的气息,有着完全相同的问题。如同在日本找不到一个人与另一个人是完全相同的一样,彼此完全相同的教室是不存在的。
由于地区的风土和文化、学校的历史和传统、教师的经验和个性、学生的生活和性格等等有着很大的差异,因此每个教室都形成了彼此各异的富有特色的面貌,并按各自的状态构筑着各自独特的世界。
2.“主体性”神话
教学是由“学生”、“教师”、“教材”、“学习环境”四个要素构成的。在这四个要素中,最近的倾向可以说都集中在“学生”这一要素上。特别是重视学生的“需要、愿望、态度”的“新学力观”提倡之后,学生自主地设定课题、主动探索、自己解决问题的“自我学习”形式等,均被树立为理想的教学形态。
所有的教学都是追求学生自己设定课题、自己提出与课题接近的方法并实现课题的“主体性学习‘’。
3.悬在半空中的主体
培育学生成为自立的、自律的学习者是教育的一大目标,对此谁都不会有异议。
学生自立、自律的学习必须在与教师的互动中,在与教材、教室中的学生以及学习环境的关系中来加以认识。
4.应当讨论的问题
教学必须建立在还原学生的“主体性”、克服“主体性”神话的基础上。在笼罩着“主体性”神话的教学中,尽管学生不断地应答:“是的!“是的!”表面上看起来非常活跃,而实际上学生学习的内容杂乱、学习的质量低下,教育被表面化,陷入了浅薄与贫乏。
二、产生主体性假象的温床――教学中的形式主义
教师应当摆脱那种在授课中只想达到快乐目的而迁就学生的想法。允许进度慢一点,允许学生发言模糊一点。解决这个问题的切实可行的开端是教师应意识到,自己站在教室里是在和学生一起“共度愉快的时光”。
如果这样认识的话,教师就可以从单方面地要求学生发言的想法中跳出来,而转变为在组织、引出学生发言之前,仔细地倾听和欣赏每一个学生的声音。应当追求的不是“发言热闹的教室”,而是“用心地相互倾听的教室”。只有在“用心地相互倾听的教室”里,才能通过发言让各种思考和情感相互交流,否则交流是不可能发生的。
三、以“应对”为中心的学习和教学——超越“主体性”神话
1.润泽的教室
在“润泽的教室”里,教室和学生都不受“主体性”神话的束缚,大家安心地、轻松自如地构筑着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构筑着一种基本的信赖关系,在这种关系中,即使耸耸肩膀,拿不出自己的意见来,每个人的存在也能够得到大家自觉的尊重,得到承认。“润泽”这个词表示的是湿润程度,也可以说它是表示了那种安心的、无拘无束的、轻柔滋润肌肤的感觉。“润泽的教室”给人的感觉是教室里的每个人的呼吸和其节律都是那么地柔和。
2.作为“被动的能动性”的主体性
交流并不是突然发出信息然后得到应答,而是在发出信息之前就准备好了与对方的“应对”。
倾听远比发言更加重要。
如果我们希望在课堂上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言语表现力的话,那么与其鼓励他们发言,不如培养其倾听能力。
4..以“应对”为中心的教学
教师边与每个学生谈话,边倾耳静听每个学生尚未说出的话语,在对话的过程中,竭力以自己的身体语言和情感去与学生的身体动作和起伏的情感共振。能在有这样的教师的教室里学习的学生是非常幸福的。
四、“应对”的教师的身体和言语——倾听学生的发言
多数的教师只注意自己教学的进度,并没有去想准确地“接住”每个学生的发言,未能与那些倾心“投球”的学生的想法产生共振。
人与人的交流与计算机信息传递的原理是不同的,如果不能“理解”对方话语中渗入的而又没明说的想法,没有“理解”其话语所暧昧地表达的意思或言语背后所指的话,是不可能产生心领神会的感觉的。
五、教学为中心的教学----千方百计地促进交往
‘’学”这一繁体字的结构,首先看“学”字的上部,其中间的两个*表示“交往”的意思,上面的一个*表示祖先的灵,也就是和文化的遗产的交往,下面一个*表示学生之间交往的样子。那包着*的两侧,形为大人的手,意味着大人千方百计地向儿童的交往伸出双手,或者说,表示大人想尽方法支持学生在交往中成长。这就是“学”的上部结构,这一字体显示了对以儿童为中心的交往的支持。
因此,可以说,在“学”这个字里以“学”为中心的教学状况被表现到了极致。
在这个世界上,存在着无数值得学习的东西,与同伴相互学习具有无限丰富的内容,通过这种学习,我们能够改变自己的人生,也能够改变我们所生活的世界。教师自身,通过引发、支持、促进学生的学习,也能够实现自己实实在在的追求。
六、每上学生相互作用---交响乐团式的教学
无论谁都喜欢被肯定,而不愿意自尊心受到伤害。
无论什么样的学生的发言或行动,都有他自身的‘逻辑世界’。
对教师来说,每一个学生的想法和头脑中的表象都相互碰撞、呼应起来的‘’交响乐”的本身,乃是教学的最大妙趣所在。
七、创造相互学习的教室——息息相通
与学生息息相通是组织相互学习的教师的基本功。
如果教室不同,儿童不同,教师也不同的话,在那里产生出来的学习的广度和发展的方向也就不同。
第二章
改变教学——学校改变
一、为了让学校从内部开始变化
从书本中学到的东西固然很重要,但作为一个教育研究者和实践者,更重要的,还是从教学实践和现实中学习,像能够读懂书本一样读懂课堂里的现实。
作为教育研究者,自己首先要积累一定的经验,才能作为授课人登台演讲。
要改变一所学校,需要不断开展校内教研活动,让教师们敞开教室的大门,进行相互评论,除此以外,别无他法。
只有教师间彼此敞开教室的大门,每个教师都作为教育专家而共同构建一种互相促进学习的“合作性同事”(collegiality)关系,学校的改变才有可能。
一年进行30次教研活动的要求并不是那么困难的事,把全员参与的校内教研活动增加到一年5~10次,再增加以年级或学科为单位的小型教研活动的次数,这些都是可能的。
二、相互开放教室——改革的第一步
究竟为什么所有的教师向同事敞开教室大门都如此之难呢?原因看来很多,最突出的是:不想在同事面前暴露自己的弱点,不愿意自己的工作方式被别人指手画脚。
教育工作本身就是无法做到十全十美的,谁也不想自己的缺点总被别人指责。
事了。
之所以有必要在学校改革的第一年,让所有的教师至少上一次公开课,是因为必须把许多陋习,如对自己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闭而不谈,却无所顾忌地批判别人的陋习;没有自己的研究课题,只知道按上边的指示行动的陋习;不愿被别人在背后指点,用坚实的盔甲把自己严密地包裹起来的陋习;只认可自己的行为方式,而不肯向别的老师虚心学习的陋习等等,一并清除、克服,让所有教师超越自己,构筑起和同为实践者的同事们的团结合作关系,这正是所有学校改革的前提。
大部分教研活动往往在准备工作上倾注大量的精力,准备过程中进行多次的商量讨论,但最终不过是搞过了事。不难看到,要不断开展所有教师都上公开课的校内教研活动,有必要从根本上重新审视这种做法。简言之,就是必须开展更为轻松愉快、简便易行的教研活动。
研讨教学问题的目的绝不是对授课情况的好坏进行评价,因为对上课好坏的议论只会彼此伤害。研讨的焦点应针对授课中的“困难”和“乐趣”所在,大家共同来分享,以达到教研的目的。因此,互相谈论这节课哪里有意思,哪里比较困难,学生有哪些表现,并通过相互交谈让学生学习时的具体样子重新浮现出来,这样的教学研讨才是每位教师所期待的。
三、校内教研活动的三个原则
改革第一年校内教研活动的中心目的不是“上出精彩的课”,而正相反,授课技术拙劣一点无所谓,失败多次也无历谓,最重要的乃是在教师和学生之间建立起教师尊重每个学生的相互关系,以及学生之间相互影响的关系。也就是要在教室里形成一种每个学生都能安心上课,彼此之间都能互相勉励的学习氛围。
在教学过程中,每个学生是否得到了尊重,只需在教室里听听他们的声音就能马上判断出来。
互相倾听是互相学习的基础。
善于学习的学生通常都是擅长倾听的儿童。
如果不能建立互相倾听、互相交谈的和谐关系,是无法创设互相学习的教室的。
教学研究课题的确定应当是每位教师个人的责任,而学校科研处的任务不过是把大家的课题总括起来,并逐个帮助实施罢了。
四、学校组织的简化——为了能让教研活动成为核心
我向学校的教师们提出了以下4个方针:第一,无论学生怎样调皮,课怎么上不下,在教员室和学校以外的地方,绝对不说关于学生的坏话。第二,作为教学改革的具体指针,在所有教学时间内,哪怕是几分钟的时间,也要引入让学生活动的作业,引入小组的、合作的、相互交谈的活动,引入学生相互表现、交流的品评各自理解的事情等活动。也就是把“活动的、合作的、反思的学习”在每一课时的教学中具体地落实。第三,设定每周一次的校内教研活动,进行教学事例的研究。另外,在每周的年级大会或者学科组的会上进行教学事例研究。第四,为了把教学工作置于中心位置,废除校务分管和委员会,把这些工作一并放到每周一次的教师会议上讨论解决。
五、召开公开研讨会
授课是不可能完美无缺的,无论是怎样出色的公开课,也都会有这样那样的不足之处。
参观的人是来看学生学习的,授课的好坏不无关紧要。只要平时培养了学生如何学习,到时坦然地迎接公开研讨会的到来就行了,关于这一点,以我在别的学校参加公开研讨会时的体会就能说明问题。当我在随意的一间教室里,看到学生认真学习的样子并留下深刻的印象时,就觉得这一次没有白来。
只要平时以真诚的态度面对每一个学生,认真地培育他们的学习方法,那么根本不需要害怕。就算当天的授课以失败而告终了,我们要传递的信息也传递出去了。
六、学校向社区开放——校外人士参与学习的挑战
教师和家长间合作关系的建立,如果仅仅由教师单方面地向家长主动伸手,或家长单方面地协助教师,都是不能实现这一课题的。只有双方都各自自觉地认识到自己的责任,才能将合作变成现实。
要克服父母以自己的孩子为中心,把对儿童的教育私事化的教育意识,就必须让家长有直接参与学校教育活动的经验。
要把对儿童的教育私事化的家长观念纠正过来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要突破这一障碍,家长直接配合教师进行教学活动的切身体验是必不可少的。
如果教师过分追求完美的授课过程,那么就有可能使家长们觉得受到拘束,也会让学生的思考变得呆板起来。所以,参与活动越是轻松愉快,“参与学习”方式就越能持续发展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