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七)成为能说那话的人
⼀般来说,你可能获得的建议是这样的:得知道什么话能说,什么话不能说。这个建议的意思是,你要根据你的情况选择你能说的话、该说的话,你说出来别⼈能听的话。
然⽽,更为有效的建议尽管看起来与上⾯的建议差不多,却实际上有着天壤之别:通过努⼒、通过积累成为能说那话的⼈。这个建议更有效,因为它相⽐前者更为主动,更为⻓远。没有⼈从⼀开始就拥有⼀切,⽣活中的绝⼤多数东西都靠努⼒去争取才能获得。
很⼩的时候,我⽗亲教我,⼀定要想办法时不时做出令⼈敬佩的事情,这样的话就会有⼈主动找你做朋友。当时并不懂这其中的道理,都过了三⼗多岁才知道⼀直按他所说去做所带来的巨⼤好处。
赢得尊重是最不能急于求成的,绝对不可能靠临时抱佛脚。因为每个⼈都有⾜够的观察能⼒,并且,这些⼈还会相互沟通,互通有⽆,于是,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尊重只能靠积累获得,这是铁律。
有时,你明明知道你说的就是对的,可是还是没有⼈听的进去。绝⼤多数⼈遇到这种情况会多少有些失落,甚⾄感到愤怒,可事实上,这往往只说明⼀个问题,他们还没有赢得⾜够的重视。
没有⼈会像你⾃⼰⼀样了解你⾃⼰,也没有⼈像你⾃⼰⼀样关注你⾃⼰。所以,每个⼈其实都多多少少⾼估他⼈对⾃⼰的重视程度,⼜因为这个结果进⽽低估他⼈的评估能⼒。要知道,重视和尊重往往来得要⽐⾃⼰想象的晚许久许久。绝⼤多数⼈因为不懂这道理,于是总是处于“等不及”的状态,反⽽弄巧成拙,⼀辈⼦不可能获得哪怕是⼀点点的重视,更不⽤提什么尊重。
对于那些能够听得进去并肯认真思考这个貌似简单的道理的⼈来说,“话说出来之后有没有⼈听”,是个极为有效地⾃我评估标准。有⼈听,你知道你⾃⼰处于什么状态了;你说了,别⼈却听⽽不闻,甚⾄有(对你来说意外的)异常反应,那就说明你积累得还不够。那就接着攒罢。我⼀直觉得“攒⼈品” 的说法不仅仅是有趣的,事实上还是相当精巧的。
感悟:
成为能说那话的人!我还远远不够呢!我喜欢的这些作者们,都是积累了无数年,而且从没有停止过学习、行动的脚步,全部都在快速学习、迭代着的,比如说李笑来,古典,吴军,连岳,罗振宇,张辉,易仁永澄等。而有些虽然在公开写作方面之前没有积累多年,但是他们学习能力、执行力超强,极为自律,都是主动、积极型的人,比如说Scalers,彭小六,剽悍一只猫等,短短几年内发展极为迅速。
我自己在生活中给人的印象是可靠、老实、厚道,上课非常认真,肯下苦功,做事细致,英语专业能力还不错,但是教学能力还不够好,英语语音一般,自己对于教学设计的思考也不够,看书多,但是实践少。而且我不喜欢多交流,喜欢一个人闷头苦干。
另外一点,即使你再牛,永远要接受总有人不喜欢你,总有人听了觉得很有道理,但是就是死活不去实践。我自己其实也是如此。看了那么多好书,听了那么多讲座,但是真正应到自己生活和工作中的还是少数。这就是一直是个普通人和暂时是普通人,但是会飞速成长的人的区别。
其实在这样一个时代,可以获得的优质课程实在是太多了,主要就看个人是否能够真正去做到。用心做到。另外,需要筛选,需要有重点,否则根本没有那么多精力来做这些事情。我自己其实什么弯路都走过了。现在也还没有走在特别正确的道路上,但是我在努力,我在尽量地调整自己。
尊重只能靠积累获得,这是铁律。
仿写:
佩服只能靠积累获得。
信服只能靠积累获得。
爱只能靠积累获得。
专业能力只能靠积累获得。
讲话能力只能靠积累获得。
各种技能只能靠积累获得。
一切都靠积累。对于我现在在写作而言,积累作品确实很重要,让人可以迅速了解你。
易仁永澄老师说:一定要有自己的作品声音。
李笑来也说过,写作是名片。
刘未鹏写过一篇文章:为什么你从现在开始就应该写博客。
当然,引申开来,网络作者们写各种小说,主播们的各种音频作品,漫画家的漫画,各种大牛、大神、达人们的思维导图,幕布等,这些都是作品声音。
(三十八)什么时候说结论
有两种说理方式:
先说结论,后说根据
先说根据,后说结论
应该根据什么去选择呢?
要看那结论与听众(听者)已有观念相左的程度。
如果那结论是听众容易接受的,或者说与听众的已有观念⽐较接近,甚⾄⼀致,那就应该选择“先说结论后说根据”。这时,接下来的过程中,“说服”的成分就少⼀些,甚⾄没有,更多的是“说明”。
由于讲者所讲与听众已有的观念基本⼀致,尽管听众容易接受,但也恰恰因此容易⾛神。⼈就是这样 ,⼀旦确信正在输⼊的信息是“已知”的,就会放弃继续处理。甚⾄,在确认正在输⼊的信息与“已知” 的信息近似的时候也会如此——尽管很多的时候,最重要的很可能是那“⼀点点的区别”。
感悟:
这就解释了为什么我有时候听其他老师上语法课容易分心,因为我自己已经讲过了绝大多数知识点,所以总觉得不听也没事。
在这种情况下,为了让听众注意⼒集中,甚⾄感觉有所收获,讲者最好提供听众原本可能并没有想到的例⼦、理由,或者起码从另外⼀个原本不那么“普通”的⻆度去阐述。
感悟:
这个方法很好。平时就要积攒各种例子,理由。所以,又回到这个原则:一切都靠积累,一切皆可提前准备。
比如说,要好好学习英语,这个道理其实每个学生都懂。我得举一些他们没想过的例子。平时就要随时注意搜集。毕竟和自己的工作相关。
从另外⼀个⻆度看,如果讲者所讲与听众的已有观念完全⼀致的话,其实讲者是没必要讲的(当然,很多⿎动性演讲的⽬的就是引发共鸣)。
很多的时候,讲者之所以要讲,恰恰是因为他所讲与听众的已有观念不⼀致,讲者需要、也希望改变些什么。
⽽⼀旦讲者确定⾃⼰所讲与听众的已有观念不⼀致,甚⾄截然相反,却⼜有必要⼀定说清楚,那么,最好采取“先说根据,后说结论”的⽅式。理由很简单:⼀旦遇到与⾃⼰已有观念相左的信息,⼈们往往会不由⾃主地进⼊“排斥”状态,⽽⾮“接收”状态。⼈⼀旦进⼊“排斥”状态,他们在理解信息的时候会得到不同的结果——“排斥”就好像⼀副墨镜⼀样,使⼀切信息变⾊。这种状态下,⼈们会关注⼀切“可疑”之处,⽤来证明⾃⼰已有的观念是正确的,⽆需改变的——尽管他们的实际动作是在证明讲者所讲是不可信的……极端的情况下,⼀些 听众甚⾄会⼲脆离座⽽去。
仅仅是顺序差异,却可能带来效果上的巨⼤不同。
如果讲者注意到了这⼀点——这是很重要的⼀点——那么,最终会发现另外⼀个重要的现象:当讲者把所有的根据讲清楚之后,甚⾄没必要⼀定把结论说出来——因为很多听众已经⾃⼰得到了结论。
我自己还从来没有尝试过呢。本学期一定要尝试一下。等实践过后,我会详细记录在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