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从小都被别人家的孩子对比着,但天才真的存在吗?
是不是一边为别人家孩子天赋惊叹的同时,一边喟叹自己为什么没有别人的脑子。
有一些在自己擅长的专业知识领域做出了骄人成绩的的人让我们羡慕不已。
为什么有些人对他们所做的事情如此擅长,擅长到令人不可思议的地步?
当我们遇到一个这样的人时,往往自然而然地认为,这个人生来就比别人优秀。
所以就经常有人说,“他真的很有天赋”,或者“她是真正的天才。”
但现实的确如此吗?
《刻意练习》的作者对在各行各业或领域表现优异的人进行了长达30多年的研究,包括运动员、音乐家、棋手、医生、商人、教师,等等。
不论是他们所做的事情,还是怎样做事情。并通过暗中观察、采访、测试,探索了这些杰出人物的心理状态、生理机能以及神经解剖学部分。
经年累月,作者通过观察就明白了这些人确实有卓越的天才,并且深藏在他们的能力之中。但是他们的天才,并非人们通常假设的那种,而且,甚至比我们想象的还要强大。
最重要的是,这是一种我们每个人都与生俱来的才能,通过适当的方法,我们也一样可以充分利用。
年幼的莫扎特听到某种乐器演奏出来的调子时,不管是哪种调子,马上能准确辨别出来。同时,他不但能分辨小提琴和古钢琴演奏出来的调子,还能分辩任何一种乐器的调子。
他还能分辨任何足够像音乐的声音的调子,比如时钟的报时、大钟的鸣响,以及人们打喷嚏的声响。
这似乎是一个绝好的例子,证明某种与生俱来的天赋,往往只有少数一些幸运的人才会天生拥有,其他大多数人并不具备。
作者认为,决定是否具有完美音高的因素,并不在于是否带有亚洲血统,而在于是否学习过声调语言。
直到几年前我们才知道,从小就学习音乐是具有完美音高的关键要素,而在长大的过程中说声调语言,增大了具有完美音高的可能性。
书中讲道,如果完美音高是一种天才的话,那么,只有在孩提时代就接受了某些音高训练的人之中,才能可能显现出来。
换句话讲,它可能是那种“长期不用便会作废”的才华。
作者说,甚至那些幸运地拥有完美音高这种才华的人,也必须做某些事情,才能不断发展这种才华,特别是在年幼时接受某种音乐训练。
完美音高根本谈不上是只有幸运的少数人才拥有的天赋,而是一种只要经过适度的接触和训练,几乎人人都可以培养和发展的能力。
书中说,完美音高并不是一种天才,但是发展出完美音高的能力,反倒是一种才华,同时,我们几乎可以分辨出,差不多所有人都具人那种才华。
这是一个美好而令人震惊的事实。
数百万年来,人类从无到有,从原始人进化为现代人,几乎可以肯定,我们会喜欢那些能够辩别小鸟歌唱的准确调子的人们。
尽管如此,我们今天还是能够通过相对简单的训练来培养和发展完美音高。
通过作者对完美音高的阐述,让我更深切地明白了,为什么会有《伤仲永》。
一个人的潜能如果在适当的时候得以开发,在短时间内会爆发。但如果不因材施教,找到最适合那个年龄最应该练习的内容,那么就会像仲永一样天才能力被过早地人为消耗掉了。
这也恰恰说明了针对某一领域的刻意练习一定会有成就的。
今天读到一则小故事,说的是在1965年时,一位韩国学生到剑桥大学主修心理学时喜欢在每天喝下午茶时到学校的咖啡厅或茶座听一些成功人士聊天。
这些成功人士有诺贝尔奖获得者、某一领域的学术权威和一些创造了经济神话的人。这些人幽默风趣,举重若轻,他们把自己的成功都看得非常自然和顺理成章。
时间长了这位韩国人发现他在国内时被一些成功人士给骗了。因为他们普遍把自己的创业艰辛夸大了,也就是说,他们在用自己的成功经历吓唬那些还没有取得成功的人。
作为心理系的学生,他认为很有必要对韩国成功人士的心态作一番研究。
后来他以《成功并不像你想象的那么难》作为毕业论文提交给现代经济心理学的创始人威尔·布雷登教授。
布雷登教授读后大为惊喜,他认为这种现象虽然在东方世界甚至在全世界普遍存在,但此前没有一个人大胆提出来并加以研究。
后来这本书伴随着韩国经济起飞而被更多人知晓。
这本书鼓舞了很多人,它从一个全新的角度告诉人们,成功与“劳其筋骨,饿其体肤”“三更灯火五更鸡”“头悬梁,锥刺股”没有必然联系。
作者认为只要你对某一事业感兴趣,长久地坚持下去就会成功,因为上天赋予你的时间和智慧足够你圆满做完一件事情。
人生中的许多事,只要想做,都能做到;该克服的困难,也都能克服,用不着什么钢铁的意志,更用不着什么技巧和谋略。
但我和作者这一观点有不同之处。
既然莫扎特的完美音高是早期练习了声调语言,那么就说明他是找到自己擅长的领域后去刻意练习了,然后才有了卓越的能力。
这一点是需要方法的。
我认为韩国作家想告诉大家的是要相信自己相信的,加上练习的足够时长和持之以恒的坚持,那么所有的目标最终都是水到渠成。
古人的励志故事是让后人知道,为了克服惰性,让自己更自律去达成目标所做的必要方法和手段。结果指向的都是自己的理想。
每天五点起床只是表象,而最终要达到目标的步骤和过程才是成功人士关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