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的老家,中元节是一个仪式感很足的节日。
每年农历7月15日是中元节,也俗称鬼节,家家户户非常的热闹,为中元节准备各种食品还有物什。
大餐:中元节是要吃大餐的,跟端午节和中秋节的正餐标准差不多。不过端午和中秋更多人回去团聚,人多,吃得丰盛一些。吃正餐的时候要把最好吃的食物摆出来,祭祀祖先,这个仪式由一家之主来完成。
烧包:要给已经逝去的人烧一些纸钱,还有纸做成的一些物品,把这些纸钱和物品用一个A4纸大、白色的袋子装好,封住,在纸袋外面写上过世人的名字,洒上杀鸡杀鸭的新鲜血在上面,然后对着他们坟地的方向烧。一般村里人都会选一个集中的地方来烧,每家一小块地,地面上摆上一层干稻禾竿,再把包一一摆上去,点火烧,一边烧,一边嘴里还念念有词,像“给了烧了一部新手机啦”,“给你烧了一辆汽车”,“活的时候没钱,现在给你烧了一堆钱,你在那边好好的”之类的,直到烧得干干净净,一点不剩。我们还是小孩子的时候,觉得大人们这种行为神经兮兮的,有点吓人。包里的东西真的是变迁很大,以前只有纸钱和金纸银纸折的元宝,纸钱还是面值很小的,后面,慢慢有一些时髦的东西,电视机、冰箱啦,到现在汽车、手机、电脑、房子啥的都有,纸钱的面值也从一块五块,到以万为单位的,可能那里通货膨胀比较厉害。
豆粉米果:烧包的时候,还得摆上当天做的豆粉米果,如果当天没有豆粉米果,那会早上去街上买几个包子。小时候觉得中元节很好玩,很期待中元节,就是因为可以吃到妈妈做的豆粉米果,很好吃。那时摆在那里祭祀的一碗豆粉米果,祭祀完后,还会拿回去吃。现在,家家条件好了,食物不匮乏了,一般都是倒在烧包的地方,后面被狗给吃掉。
已经很多年没有在家过中元节了,刚刚看到老爸在群里问,今天有没有加餐,很多以前的记忆就活起来了。小时候觉得这个节日很热闹,还跟着隔壁爷爷学着折金元宝,看爷爷在包上写逝世人的名字,有些字不会写还会告诉爷爷怎么写。晚上一个人不敢出去,因为觉得路上都是鬼来领东西,出门也要拉着妈妈的衣袖才敢走。妈妈说:不用怕,他们都是来领钱的,生活的好就不会害人。我说:那万一有些人家人没有给他烧钱呢?妈妈说:每家人都会在路上烧一些散钱,他们可以领这个。那就好,那就好。
现在在外面,都不会留意到这个节日,偶尔记起来也是外面突然想起的爆竹,还有爸妈在群里的提醒。以后,这个节日,会不会消失?等我们变成老人的时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