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6)微数之脉,慎不可灸,因火为邪,则为烦逆,追虚逐实,血散脉中,火气虽微,内攻有力,焦骨伤筋,血难复也。脉浮,宜以汗解,用火灸之,邪无从出,因火而盛,病从腰以下,必重而痹,名火逆也。欲自解者,必当先烦,烦乃有汗而解。何以知之?脉浮,故知汗出解。
脉摸起来微弱,而且搏动速度快,说明能量循环衰退了,同时能量的储备减少了,不足以供给机体正常的生命活动,所以就加快了循环速度,以达到满足机体需求的目的。机体的体能被大量消耗的情况下,再用灸法的话,就使虚弱的机体不情愿地、勉强地提升自己的生命状态,加强机能,其实就是杀鸡取卵的一种做法。所以即使得了外感,也不能用灸法了。给虚弱的机体增加热能来发汗的时候,因为机体的能量和体液都匮乏,所以汗是不容易出的;这样一来,通过灸法所增加的热能,就会发生停滞而形成病理性热;当无法通过汗液排出去的时候,机体就会往血液里释放这些热,试图通过血液循环来代谢病理性热,这就叫“火邪”。这时候热量发散不出去,所以人会发烦;而且这时候热量要通过汗液排出去,所以会有往上逆反的感觉。这时候机体为了排热,会消耗掉更多的能量和体液,这是“追虚”;而原本未受侵袭的肉体系统、也叫营养系统也会受牵连,这是“逐实”。因为病理性热被发散到血管内,所以血液流动就会出现异常,所以讲“血散脉中”,这里说的脉是“血脉”而不是“经脉”;因为机体本来就很虚弱,所以火邪虽然不太重,但对机体的伤害却很大;影响到筋骨,血细胞被大量破坏,所以讲“血难复也”,这时候患者也有可能出现皮肤发黄。脉鼓起来,说明能量大量往体表供应,为的是通过发汗来排邪气;用灸法不容易开穴位,所以邪气不容易被排出去,反而还会导致病理性热的出现,所以需要更多的能量和体液往体表、上体部供应;这样一来,腰部以下的能量和体液就明显减少了,所以这些部位不容易出汗;而且会发重、出现疼痛,这都是火邪导致能量和体液往体上供应的结果,病名叫“火逆”。如果机体有自行好病的可能性的话,出汗前必然会发烦,然后随着出汗而好病。因为要在机体的体能匮乏的情况下发汗,机体就得先有一个积攒体能的过程,这个过程就是通过发烦,加强机体的热能和动能来实现的。怎么知道要通过出汗的过程而好病呢?因为脉是鼓起来的,机体的意愿是要往体表发散能量,来达到好病的目的,而体表排邪气的途径当然就是出汗了。这里也说明治病的关键就是认识到机体的意愿,也就是遭受邪气的侵袭后,机体所表现出来的整体的机能状态。而这个状态的外在表现就是症状,所以中医讲的“辨证论治”按理讲是“辨症论治”;并通过因势利导的办法帮助机体一把,就可以轻松地、事半功倍地达到治病的目的。所以中医既是非常科学的,也是非常容易的、非常自然的治病方法。
(117)烧针令其汗,针处被寒,核起而赤者,必发奔豚。气从少腹上冲心者,灸其核上各一壮,与桂枝加桂汤,更加桂二两也。
桂枝五两,去皮 芍药三两 生姜三两,切 甘草二两,炙 大枣十二枚,擘
上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本云桂枝汤,今加桂满五两,所以加桂者,以能泄奔豚气也。
烧针就是针扎进去后,在针柄处加艾绒燃烧,目的是将热能通过针往针刺的经络里供应;说白了就是要加强经络的热能,提升机体机能。这时候扎针的部位,也就是这个穴位遭到了寒邪的侵袭;而且这个穴位会因为寒邪的收缩作用而发生闭塞。大家知道正常情况下,寒邪侵袭机体是侵袭一片部位,所以会出现一片部位发生病理改变的表现,比如背部发凉、颈部发紧、头疼等等;但这段条文的情况不一样:寒邪侵袭的不是一片部位,而是一个部位。因为在针刺的过程中,这个穴位被针打开了,所以就容易被邪气侵袭;而且邪气也是很聪明的,哪里的防线薄弱就会往哪里侵袭,不会找防线比较稳固的地方侵袭的。所以应该侵袭一片部位的寒邪,都侵袭到这一个穴位上来了。所以邪气是很强大的,或者说就是邪气的强度是很大的。那能量往病变部位供应的方式也发生了变化,正常的伤寒的话,因为邪气侵袭的部位是一片,所以能量会供给到一片部位,所以能量会分散,强度不是很大。但邪气侵袭到一个穴位的时候,能量也会供给到一个穴位上,所以能量会非常集中,能量的强度或者说能量的密度是很大的,所以针刺部位会鼓起来,而且会泛红;而正常的伤寒没有这种情况。条文讲“必发奔豚”,解释这个之前,先复习下奔豚:奔豚就是小腹、心下这些部位有跳动感的症状,而其实质是能量要往外发散不得而导致的。之前条文出现的奔豚,是往外发散的力量和往下发散的力量相互拧劲而导致的;而这段条文不涉及到机体受到向下发散的力量阻碍的问题了。所以这种奔豚纯粹就是因为穴位被寒邪闭塞,机体要将寒邪从这个穴位排出去,但力量不够而导致的;而且造成这种局面的另外一个重要的原因,就在于排邪气的通道太窄,只有一个穴位。所以需要往外发散的力量就得更大,参与排邪气的能量得更多。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看过电影《斯巴达300勇士》?斯巴达人就300个,就是因为堵住了一个小关卡,所以就可以抵挡波斯几十万人的进攻,跟这个是一个道理。觉得有一股气从少腹部位往心上冲的感觉,这是因为抵抗邪气侵袭的是卫气,而卫气是从下焦开始,通过肺的吸气而输送到肺,再通过肺的呼气而输送到眼睛,再从眼睛随阴跷脉和阳跷脉,输送到手脚的三阴三阳经而进行运转。那么为什么有冲心的感觉呢?是因为这时候能量运行很活跃,运输的能量也很多,所以大量的能量会通过卫气循环而输送到心;而且这时候心脏的负荷也重,能量的需求量也很大,所以感觉起来就好像是能量直接从少腹上冲到心似的,但其实是通过卫气的循环通路输送到心的。说这段话的主要用意,就在于强调这时候机体往外发散能量的力度很强,参与的能量很多。因为机体往外发散的力量鼓动的能量很多,一直保持这样的状态是很困难的。所以机体就会休息一会儿,这时候就感觉气不往上冲了,症状缓解了一点;等积攒一定的能量后,再往外发散的时候,又有了往上冲的感觉,频繁地这样往来的时候,少腹部位就有跳动的感觉。治疗就应该帮助机体提升机体的机能,将寒邪从穴位排出去,等寒邪排出去了,这种奔豚的症状自然就会消失。灸鼓起来的部位,为的是从体外给机体增加热能来提升机体机能;再给患者服桂枝加桂汤进一步加强机体的体能,加强往外发散的力量,就有可能将寒邪从这个穴位排出体外。选方就是桂枝加桂汤。
方歌:气从脐逆号奔豚,汗为烧针启病源,只取桂枝汤本味,再加二两桂枝论。
(118)火逆下之,因烧针烦躁者,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主之。
桂枝一两,去皮 甘草二两,炙 牡蛎二两,熬 龙骨二两
上四味,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半,去滓,温服八合,日三服。
这段条文按现代的语序整理下来是:“因烧针烦躁者,为火逆,下之以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因为火逆就是用烧针给患者发汗导致的坏病,所以这时候机体不仅会消耗掉大量的体能,而且各种机能都会处于病理性的亢奋状态。发烦,说明病理性热无法排出去;躁动,说明机体要通过加强热能和动能的办法,提升机体的机能来帮助机体排病理性热。治疗就应该帮助机体将病理性热排出去,同时将病理性亢奋的机能冷却下来;而机能的冷却,也是通过汗液将能量排出去的过程,两者都是相辅相成的。因为机体的体能已经匮乏了,所以不能大力度地发汗,得小发汗才行。选方就是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
方歌:二甘一桂不雷同,龙牡均行二两通,火逆下之烦躁起,交通上下取诸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