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公益版】NLP幸福心理学领导学内容润改后Day 2(部分内容)——:
【今日学习内容】
第三讲:人生脚本
第四讲:界限
【今日领学】
今天我们来聊聊人生脚本和界限
人生脚本,也叫人生剧本,是我们内化的童年认知和体验。脚本源自于个体的早年成长经历。脚本的核心是一个人与自己的关系。
一个人如何看待与对待自己,就是这个人看待世界的眼睛。看到自己的人生脚本,就有改变了可能性。如果你感受到很多的内心困惑和苦痛,你的人生可能就需要新的剧本了。
关于界限:进入到对方的空间,别人同意了吗?
界限主要指的是心灵空间,看不见摸不着,但能感觉到。我们可以把边界看成是我们心灵空间外在的皮肤:因为有了边界,才有了自我。没有边界,就没有自我。边界感不清晰的人,有时会以牺牲边界来换取资源。
好的边界,是有弹性的。如果我们的界限固化、僵硬、没有弹性,就容易造成关系中的紧张状况,比如年龄小的学生,同桌之间的“三八线“,再比如人们常说的钻牛角尖儿,认死理儿,有时就是边界缺乏弹性的原因。
为何有的人和陌生人反而聊天更近一些,和身边人更远一些?有的人宁愿与网上没见过面的人嗨聊,也不愿在真实生活多说一句。
这种属于假性亲密。这里面也是有界限的,因为我知道陌生人不会伤害到我。
这和对着树洞说话差不多,也是一种自我保护,因为他曾经向最爱的人敞开自己,但是最后受伤了。在曾经过往中,被拿走了一些力量。
真正的亲密是存在在每一个成熟的、自由的个体里。
我们有时会通过交换边界的方式去获得认同,比如一个小孩子学习,有时候并不是爱学习,而是因为爸爸妈妈希望他学习好,自己才会去违心地热爱学习。
比如一个大人说我都把我的银行卡密码告诉你了,那么你也要把那你的密码告诉我。那这时候敞开自己是真的为了敞开自己吗?不是的。
猜测是一种偏幼稚的状态。核对是一种更成熟的人际状态。
进别人的房间要敲门。当我们想帮助其他人时,我们先敲门问问对方需不需要。要不要帮助,这是由对方决定的。而我们可以做的,是变换各种敲门的姿势,达到对方想要的很舒服的方式。
孩子小时候没有边界,我们需要早点帮孩子建立自己的边界感。成长总是带着分离,成长取决于能不能给自己建立一种边界。所以我们不要轻易为孩子做决定。
比如孩子问你,我想留在这,你同意吗?你可以回答我同意你的决定,而不是我同意你留下,或者不同意你留下。这就是孩子为自己做决定的开始。
同样的例子,应于学校的场景,人的情绪与生俱来,没有对错之分,而表达的方式会有适合不适合的区别。如果是学生人际间的冲突,边界意识就是和谐与和平的基础,孩子们懂得尊重自己的界限,就能够尊重他人的界限。
界限是一种心理策略,需要灵活并且有弹性。我们的界限可以和他人的界限配合共舞。
我是水沐,界限是我们内在心灵空间的皮肤。你的边界有被尊重吗?尊重自己是尊重他人的开始。我们明天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