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子,八佾篇学完了,‘日月逝兮,时不我与。’接下来我们开始“里仁篇”了,《论语》总共有二十篇,现在我们才学了三篇,咱们任重而道远啊!儿子,一同加油吧![拳头]
里仁篇(第一)
子曰:“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
译文:
孔子说:“内心里保持仁德是最美好的,要远离那些不仁德的人和事。在选择住所的时候,要尽量和那些有仁德的人住在一起,否则怎么能算有智慧的人呢?”
山山,还记得你幼儿园读的三字经吗?“昔孟母,择邻处。”说的就是这事,要真正达到心灵之美(仁),那么就要填之充之,在每一件事上磨练,包括选择住地这样的事,先要考虑是什么地方,民风民情如何?是不是野蛮之地?其次和谁为邻?邻居是否有好的品德?如果都得到肯定的回答,那么就可以决定去居住了,好处是显而易见的:可以相互陶冶情操、帮忙、相互鼓励近仁、更有益于培养下一代。所以孟母为儿子(孟子)三次迁居,就是为了择仁择邻。其目的就是让孩子有一个好的成长环境。第一次住在坟场附近,孟子天天学哭喪,平时常去坟地里玩耍,孟母一看此非育儿之地,离开了。又来到市井(街上)居住,这回孟子又喜欢上了叫卖吆喝之事,孟母心忖“此非所以处子也”。离开再找,居于屠宰场附近,孟子又模仿开了宰猪杀羊。孟母没有办法,最后迁到了文庙附近,才居住了下来,因为孟母想到:出门就能看到‘士大夫’们‘告塑’日进出于文庙,肯定比孩子去学屠猪、卖杏、执番更好。所以从此专心织布教子。教出了一代圣人!所以从此处看,住什么地方,和什么人居住是值得细究的。也反证了仁的正确和重要性。今天的时代,有许多东西不能一概而论,那个时代的许多定义已发生了偏移,我们虽然无法做到真正的‘仁’。可是儿子,我们心中随时要保持‘仁’念,并以之作做事的出发点!
2019.5.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