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有位好友向我“控诉”她上高中的儿子非常惧怕写作文。为了激发孩子写作文的兴趣,这位家长煞费苦心地想了很多办法,但孩子根本不接招。比如:前几天,这位妈妈带孩子一起参加了一项慰问福利院儿童的社会活动,主办方想给孩子一个展示的机会,就邀请他写一篇活动的报道,发在单位的工作平台上。结果孩子果断拒绝了人家的好意。
为此,好友非常苦恼:写作文有那么难吗?他已经亲身参与了这项活动啊,记下来不就可以了吗?孩子为什么不写呢?要是孩子写作文能像他打游戏那么积极主动,专注认真就好了。
这位家长可以说是非常用心了,而且也很懂得按照教育规律办事——孩子害怕写作文,就不让他正襟危坐地在书桌前痛苦地憋学校老师布置的作文任务,而是改写生活中的其他事情;孩子觉得没得可写,就带他去亲身参与丰富多彩的课余活动,让他有经历,有见识;孩子需要成就感的激励来克服恐惧心理,就托朋友邀请孩子写活动报道发表在单位的网站上,给他展示的平台……然而,这一切的努力都是徒劳的,孩子仍然以“怕写成流水账,发在公开的网站上太丢人”为理由,拒绝了家长努力创造的这个机会。家长的失望和困惑可想而知。
作文为什么不能写成流水账
家长的愤怒在于孩子的畏难情绪,难道怕记成流水账就可以不写了吗?但是,和孩子深入交流几句就发现,孩子的所谓“怕”,实质上是“不理解”和“不会”。
首先,孩子不理解写作文为什么一定要写得具体生动。难道就是为了得高分吗?那又为什么描写得具体生动了就可以得高分呢?老师提这个要求的依据何在啊?难道仅仅是因为他喜欢吗?
作文要描写得细致生动,并不是一条人为规定的标准,而是由人的认知规律自然而然产生的阅读需求。为了让孩子真正理解这个道理,我和他一起探讨了他打游戏时的心理活动。
当你参与一个对战游戏的时候,如果游戏画面总是给远镜头,你看到的就仅仅是一个对战的宏观轮廓。那玩家会很着急,想看到对战双方的细节。总渴望把镜头拉近,看看敌人手里拿的是什么枪;对方的英雄是怎样闪转腾挪,并最终跳出我方的包围圈的;想具体看看敌方的坦克群到底有多少辆坦克,配备了什么样的装备……
这就是“叙述”和“描写”的区别。叙述就是宏观地告诉你“双方现在打成一团了”,描写就是拉了一个近镜头,让你自己看到了对方的武器、装备、动作等等。
如果一个游戏设计得总是一个宏观场面接着另一个宏观场面,不展示任何细节的话,玩家的游戏过程就没有愉悦和享受可言,只剩下了着急。久而久之,也就没有人再想玩这个游戏了。
同样,一篇作文,如果只是宏观地叙述一下,“我们出发了,我们上车了,我们爬山了,我们登顶了”,这样的流水账作文也的确没有人想看。这一点只要想想我们语文教材中的课文,就可以理解了。
如何写才能不写成流水账
孩子理解了作文为什么要有细致生动的描写以后表示,仍然不会写,不知道怎么做就叫做描写得细致生动了。老师平时上课讲的那些语言动作描写,应该在什么时候、怎么用?是不是得像录了段视频一样,把这件事发展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每一个人说了什么做了什么,都介绍一遍呢?
当然不是。一篇可读性强的好文章要有详有略,叙事起伏跌宕,才能让读者饶有兴致地读下去。
我们打游戏的时候也同样面临这个问题。在游戏双方的对战过程中,镜头一定是时远时近的。对战双方短兵相接时,就拉近了镜头,放大细节,让我们看清敌人的每个动作甚至表情;调兵遣将转移战场时,就把镜头拉得很远,让我们宏观地看到战场的全局,对战双方的每一个人都缩小成了一个小黑点儿,我们甚至可以看到整个战场的山川河流。这样无缝衔接的场景切换才能使玩家有身临其境之感,心情也随着主人公的前进时松时紧,我们才能打得非常投入,几个小时都不觉得烦。
我们写作文时可以把你要叙述的这件事想象成在设计一个游戏——事件的每一个环节或部分,就是具体地短兵相接对战的部分,要把镜头拉近了,详细描写事件中几个不同的人,以及他们具体的表情、动作、神态;环节与环节之间、场面与场面之间的转换,就把镜头拉远,叙述一下我们下一步去干什么就可以了。
写作实例
我们以前面提到的参观慰问儿童福利院的事件为例,来看看具体如何操作。
由此可见,写作文也并没有那么难,关键是看你有没有兴趣和方法将堡垒逐一攻克。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把需要学习、需要完成的任务都想象成自己的兴趣,做一个类比,就能够琢磨清楚这件事到底应该怎么做才能做好。相应地,也就很容易上手尝试了。一旦尝试着去做了第一步,就有了改进和提高的可能性,就必然能越做越好。
声明:本文由【亲子读写】原创,版权归属作者,欢迎转发分享。
你可能还想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