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是永远都不过时的话题,前几年播出的《舌尖上的中国》介绍了中国大江南北的饮食文化,不同的地理环境与气候特征造就了不同的食材,我们的先辈们充分发挥聪明才智,根据食材的特色选择最佳的烹饪方式,让食材的价值得到最大的发挥,使一道菜在色、香、味多个方面都能得到均衡。
我从小在山西阳泉长大,对古平定州的二八席、三八席等菜品不仅是耳濡目染,而且逢年过节、红白喜事时都可大快朵颐,同时也是吃茶打牌期间评品论赏的谈资。
家乡的菜肴里,民间最喜欢的、评价最多的是平定过油肉,以瘦精肉为主食材,将肉切成小柳叶片,用鸡蛋、淀粉搅成糊,与肉片一起拌匀,将肉片放入九成热的油锅,用筷子迅速打散,炸至金黄色;蒜薹、大白菜梆子、黑木耳为辅食材,蒜薹切一寸长、大白菜切一寸长条,过水,不可煮太久时间,捞出备用;木耳泡发备用;接着换锅热油,放入葱姜蒜爆香,和炸好的肉片一起翻炒,放入老抽、醋、盐、花椒水等调料翻炒三分钟,再放入焯过水的蒜薹、白菜梆子以及木耳,一起翻炒,再加入水淀粉勾芡,出锅时淋入香油。一道平定过油肉就完工了。
还有一道平定名菜叫做粉条豆腐丝,豆腐要切片先炸,然后切丝再炒,出锅时要浇上一勺热油,热油的作用一是保温、二是看起来色泽鲜亮增加食欲,吃粉条豆腐丝时,筷子夹起来后一定要吹一吹,否则小心热油烫了舌头。
近四五年,我在江南求学、工作,饮食起居逐渐习惯了鱼米之乡清淡、简朴的菜系风格,比如说:白斩鸡、清真小黄鱼、盐水虾等等,这些菜的做法简单,但是细细品来,在口齿之间却能感受到食材最纯、最真、最地道的味儿。这些江南的家常菜与家乡的菜肴在加工工艺上形成了对比,一个至简一个至繁,各有各的风味。这些差异引起了我的一点思考。
家乡的菜重油重盐,在整个菜的制作过程中往往需要多次过油,油盐酱醋的味道盖住了食材本身的味道。我猜想这样的做的原因可能是以前北方天气寒冷,没有新鲜蔬菜,而且保鲜技术差,买来的食材放一段时间后不是很新鲜,需要用浓浓的调料把食材久存腐败的味道遮盖住,不会因为食材不新鲜而导致菜品的味道有很大的变化。江南之地与北方不同,气候湿润温暖,不管是瓜果蔬菜还是鱼虾蟹肉都能随用随取,随时吃随时得,于是造就了江南居民偏爱海鲜河鲜陆鲜的饮食习惯。正可谓一方水土养育着一方人。水土的变迁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味觉。回家第一天,妈妈包了饺子,爸爸帮我碗里倒了醋,蘸了一点点,呀,酸死了,我问爸爸,厨房有酱油没,爸爸说,要酱油干啥,我说,醋太酸加点酱油,爸爸说,傻小子,这醋你吃了二十多年来了,现在才觉得酸?
恍然间才意识到,不是每个地方的醋都是山西老陈醋哦。
蚂蚁窝
2019年2月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