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重声明:原创首发,文责自负。
在我的家乡,几乎一天三餐都是吃米饭,筲箕是必不可少的。筲箕的形状很像柳簸,近似于一个小柳簸。筲箕是用竹篾编成的,有缝隙,这样才便于沥水。
筲箕最主要的用途就是煮饭的时候沥出米汤。现在的人可能已经习惯于用电饭锅煮饭了,对于孩子们来说他们学做米饭,只要掌握好米和水的比例,插上电就能做出一锅米饭。使用筲箕做米饭,可比这难多了。
在铁锅里放米,放水,水的量并不需要那么精确,只要能没过米就行,如果你想要多一点儿米汤就多放水。柴灶里用大火煮,一直煮到米粒由透明色变成白色,半生的感觉。如果没有把握,可以试着用锅铲挑一粒米起来,用手试着碾碎,可以很轻松就碾碎了,差不多就半生了。还可以观察锅里的水,水逐渐粘稠,且变成米白色,也说明米已经煮得半生了。
这个观察米粒是否半生的程序非常重要,如果米粒太生就沥出米汤蒸的话,那米饭很可能又生又硬,没法吃。如果米粒已经接近煮熟才沥出米汤,那蒸出来的米饭就不是粒粒分明,这种米饭我们有个通俗的叫法叫“泥巴饭”。我爸爸和妈妈一辈子都不喜欢吃泥巴饭,现在年纪大了还是喜欢粒粒分明的米饭,我感觉他们的牙口要比现在的小孩子好。
在灶沿上放一个搪瓷盆,把筲箕搁在搪瓷盆上,用水瓢把锅里的米连带着米汤一起舀进筲箕里。这时米汤会顺着筲箕的缝隙,慢慢沥到盆子里面。等到米汤都沥进盆子里之后,就可以端起筲箕把半生的米都倒进锅里,磕一磕筲箕,盖上锅盖,再用小火慢慢蒸一蒸,带着锅巴的米饭才算做好了。
所以,筲箕在传统煮米饭的过程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没有筲箕就没法把米汤沥出来,也就没有后面蒸米饭这个过程了。
除了蒸米饭这个主要作用,作为厨房用具,还可以用来洗菜,功用和我们现在的洗菜篓是一样的,只因为是竹篾编成的,比现在的塑料菜篓重了些。夏天的时候家里蒸了汽包馍馍,或是死面片之后,也是用筲箕盛着端去餐桌上。炸好的油饼、炸馍头也放在筲箕里晾凉。所以,筲箕还是个容器。
有时候晾晒一点儿干苦瓜、干辣椒、干豇豆之类的干菜,也可以顺便放在筲箕里拿出去晒。因为筲箕是有缝隙的,很通风,用它来晒干菜就很适合。那时我家厨房窗户外面是鸡笼,鸡笼不很高,又在厨房外面,鸡笼顶部就是个天然的晾晒台,奶奶和妈妈就经常用筲箕在这里晾晒干菜。吃不完的新鲜蔬菜,丢掉了可惜,晾晒干了储存起来,以后还可以吃。而这个小筲箕就是勤俭节约的人们的好帮手。
筲箕这个小物件可能是个地域性的东西,不吃米饭的地域可能根本不认识这个物件儿。而现在随着电饭锅的普及,人们已经彻底改变了煮米饭的方式,筲箕这个物件儿也彻底从我们的生活中消失了。我也觉得有记一记它的必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