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我在看知乎的时候,看到了这么一个问题:
每天坚持看书,但之后又记不住,这样对自身成长真的有好处吗?
很多人都有过类似的疑惑,读过的书总是忘记,还有必要读吗?
其实读书忘记是很正常的现象,根据“二八原则”,一本书里面,真正能被消化的只有20%,大部分人读完之后只会有一个大概的印象,只知道书里大概讲了那么一回事。
不要太纠结于读完就忘记了,大部分人无法记住一本书的全部,更不要因此不读书了。
如何理解读书这件事情?如何看待读完还会忘记呢?分享个人的几个心得。
读书的飞轮,让知识自我淘汰
人的记忆是有限的,就好比手机中有限的内存。很多时候只需要记住知识的索引即可,不必全部背下来。
读过的书、文章、论文,都是个人的知识数据库,读书就是把知识存进数据库的过程,只需要记住在哪里可以找到自己曾经理解过的知识,在想要的时候根据索引去寻找即可。
知识其实是可以触类旁通,也可以演绎推理,记住知识的本质,然后很容易可以在不同场景,推理或联想起相关的知识。
比如,刻意练习、心流,这些都是心理学相关的理论研究后的成果,是一类比较本质的知识,我在阅读这类书籍的时候会花更多心思去记录和思考。
现在我在读《深度工作》这本书的时候,里面就有很多实践的建议,本质上就是如何让自己保持高度专注和进入心流状态,所以我读起来就很容易理解并接受,同时它也帮助我再次强化了这些知识在我脑海里的印象。
对知识的想象力和对未知知识的脑补能力越强,需要记住的东西就越少,应该不断地锻炼这些能力。
当理解了一个知识是怎么产生的,即使忘记了,也可以在需要的时候自己把它推理出来,完全不需要担心自己会忘记。
好的知识,会有很多人去研究、分析,并输出自己的见解,当你不断地阅读新的书籍,就会发现,真正“有用的东西”会不断重复出现在你眼前。
不断地读书,读好书,让自己读书的飞轮转起来,保留有用的知识,让无用的知识自我淘汰,不用刻意去背下来,有用的知识,在未来还是会反复出现。
多角度阅读
一本书能承载的知识容量有限,如果只读一本书去学习,理解深度有限。
同一类知识,多看几种不同的书籍,从不同的角度来理解一个概念,不仅有助于提高理解程度,还能培养举一反三的思维。
比如《深度工作》、《心流》、《刻意练习》,这三本书都从不同的角度论述专注思考、心流状态、深度思考的概念,而且它们都很有关联。
读完《心流》后,就能知道什么叫心流状态以及如何保持心流状态;读完《刻意练习》后,就能知道通过长时间的专注练习并结合他人的反馈进行改进,能够从零到一掌握一个新技能。
《深度工作》,则是根据前面这两本书的理论背景继续探讨深度工作这一概念,想要迅速掌握困难的事物,你必须高度专注,不能有任何干扰,且深度工作是一种非常适合产生心流状态的活动。
如果只读其中一本,可能会比较晦涩难懂或者很容易忘记,而读过了其中一本书,再去读其余的两本,在大脑即将忘记的时候再次唤醒相关的记忆,知识的飞轮再次运转起来,理解起来就会比较容易,也更容易把它内化为自己的技能。
其实在你阅读一本书的时候,学到的相关知识点已经被你的潜意识记住了,只是你没有留意,通过读多本类似概念的书籍,能够把你的潜意识更大限度地激发出来。
思考,输出
通过读书来学习绝对不是看完一遍把书扔在一边就能懂了,需要反复思考,实践验证。
学习一个概念,多找几个来源来学习,不同人会有不同的理解,一万个读者就有一万个哈姆雷特,你就是第一万零一个哈姆雷特,另一个加深理解的方法就是用自己的语言写一次。
千万不要小看这一个过程,自己写下来,需要整理信息,有逻辑地去表达,这样有利于自己整理思路,条理清晰。
有时候甚至还需要去学习其他东西来交代部分概念的背景,这也能帮助自己扩展/深入知识点。
不要认为别人写过的东西你不能写,或者担心写不好,每一个人的理解都是独一无二的,只有写出来了才能知道好还是不好。
有可能你看到了别人看不到的东西,而这部分东西刚好是另一部分人需要的,这样你就能帮到别人了。
总之,写作是检验你对一个知识点是否掌握的标准。
学无止境,我们需要不断地阅读,从知识的海洋中获取真正的精华,让读书的飞轮运转起来,让无用的知识自我淘汰,同时多思考并输出自己的见解,才是我们用有限的生命去理解和掌握无限的知识的有效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