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是一个善于倾听的人。
我曾经跟聒噪。上学时,老师总是抓到我说话。我逮住一切机会跟身边的人说话,上课时说话,上自习时说话,课间休息时说话,走在路上时说话,回到宿舍吃饭时说话,吃完饭回教室睡午觉时说话,晚上熄灯了还说话……说个没完。我也不知道怎么会有那么多话说。说的无非是一些鸡毛蒜皮、无关紧要的小事,比如老师偏心、同学势利,或者有什么书好看、什么歌好听。过了这么多年,我真记不起来到底说了些什么。
在高中,老师管得严了,我不能堂而皇之地在课堂上说话,就想了一个法子——传纸条。纸条上的内容也是千奇百怪,有说语文老师的发型像泡面,也有每天三问放学后去哪里吃饭、吃什么,还有商量一起逃掉物理课。有时候是同桌之间穿纸条,有时候是从教室第一排传到最后一排,还有时是一片同学相互交流。有一个很聊得来的女同学,还说要把我们传过的纸条好好保管起来,等十年以后再打开,看看我们当时都说了些什么。随着时间的流逝,这些纸条像一只只蝴蝶,被风吹向记忆的深渊,不再被我们想起。
我说得多,喋喋不休,滔滔不绝。我曾经有过好多朋友,他们性格沉静、内敛,他们愿意听我说。多年后的今天,我仍然感激他们。他们从来不嫌我烦,也不会在我说话时打断我,更不会与我激烈地争吵。在时间的长河中,我们共乘过一条船,我总是指着沿途风景咋咋呼呼,他们就静静地听,静静地欣赏。
也许是说得多了,反而听得少了。我不懂得倾听。年龄、阅历在增长,我也渐渐反省自己。我知道自己做得不好的地方,我也愿意学习,成为一个会倾听的人。
首先,不要打断对方讲话,真诚地鼓励对方把话说完,引导对方把想说的话都说出来。在对方倾诉期间,眼睛直视对方,必要时辅助一些肢体语言,比如握手、鼓掌、拍肩膀、拥抱等。
其次,调动所有的同情心、同理心,只有站在对方的角度去思考,才能理解对方的情绪。千万不能先入为主,认为“这点小事没必要烦恼”、“你就不能想开一点吗”。
还有,克制自己诉说的欲望,不能本末倒置,重在听,而不是说。在对方能接受的范围,可以委婉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建议。
其实,有时候诉说者只是想找一个宣泄的窗口,并不是寻求解决方案。我们静静听着,什么也不说,就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