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维钢在书《学习究竟是什么》中提到:外显学习和内隐学习。
我的理解,理工科知识大多是外显学习,而自由技艺更强调内隐学习。
外显学习,强调套路、刻意练习、重复、反馈,往往有一套科学的进阶方法;
而内隐学习好像没有套路, 比如,小孩学说话。
成年人学外语,总是学单词,学语法,而小孩学语言是在不知不觉中学会的,我们搞不清楚中间的发展过程。
而当代科学研究,不断地讲内隐知识外显化,让一些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东西,解释清楚。
《学习究竟是什么》提到:刻意练习、心流、无为,我认为这是学习的三种境界。
万维钢提到,学精第一,学广第二。
所以,对我们来说,要提升社会竞争力,首先要精通一门技能。
精通的最佳策略就是刻意练习。
刻意练习这个概念最早也是万维钢在他的《万万没想到》中提出来的。
知识和技能分为:舒适区、学习区、恐慌区。
刻意练习就针对学习区的练习,既然是学习区,那么一定不会舒服。
刻意练习不是一件开心的事,寓教于乐已经在美国被证明是一种教育的灾难。
但,如何划定学习区和舒适区呢?
学习区就是既要有熟悉的也要有意外的,科学研究者通过大量的统计研究终于找到了最佳学习效率:15.87%。
了解了这个科学结论,其实,对我们普通人来说仍然没有太大的用处。
因为,我们很难区分出,或者设计出一套这么严谨的练习方法。
最好是,找到一个专业教练,他能根据你自身的情况,进行专门的设计,并给与你及时的反馈。
如果是学生,那么最好在私下测试时,每次都能达到85分左右,既不会以为太难而感到恐慌,又不会因为太简单而失去激情。
再说什么是心流?
我们在工作中都有过心流的体验,感觉特别专注还具有创造力,打球的时候状态来的时候,咋投咋有,有如神助。
心流并不是可遇不可求的,专业的NBA球员更容易进入心流。
要进入心流,首先我们要有一个明确的目标,强烈的想要解决的问题(甚至是外在的deadline压力),有一定的复杂性和挑战性,专注当下,保持正念;
更重要的是不要进行内心评判,降低认知负荷,尤其是不做自我评判,这点很难,类似于我们道家的无我境界,比如,我们写材料时,先一口气写完,保持专注,写完之后再进行修改。
但同时,我们还要保持很强的自主感,大脑高速运转,这样才能产生很多遥远的连接,爆发很高的创造性,让我们产生强烈的愉悦感。
刻意练习让我们更加优秀,心流能让我们更加幸福。
有些人工作起来废寝忘食,我们以为他们在忍受痛苦,其实是享受心流。
我个人经验是,现在越来越难进入心流,因为我们总是处在被打断和打断别人中,每天的时间不断地碎片化,心流需要持续地专注。
因此,我总是在独处时,更容易进入心流。
而需要与人沟通协商交流的工作,总是会不自觉地在意别人眼光,很难达到无我境界。
……
书中还提到了,发散思维、记忆曲线、技能增长曲线等,有关学习涉及的概念基本都给出了当前科学的最新解释。
优秀靠努力,卓越靠选择,伟大靠运气,我的感觉是我们大部分人还是努力不够。
笔记是对一本书最大的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