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读完前几章,我们了解了时间管理的体系:
在《小强升职记中》我们会了解到几种时间管理方法:
1.衣柜整理法——计划
2.番茄工作法——执行,保持工作-休息-工作的节奏
3.时间日志——反思
时间管理的核心是:计划-执行—反思复盘的循环。三者分别面向未来-现在-过去。我们学习了很多时间管理的方法但大多数却半途而废,并不是这些方法不够好,而是由于我们可能并没有真正找到自己的愿景,有时候觉得疲惫不是因为劳累,而是因为生活的枯燥乏味,人生除了活的有意义,还要活的有意思!在给五年后的自己写完一封信后,或许你可以把信里自己想要的生活分门别类,作者提供了一个不错的工具:
一、愿景孵化器:平衡人生九宫格
最下面代表着根基,例如身体健康,经济或者人际关系;中间是工作和生活,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头顶是让我们享受其中的三种情况,一是体验学习带来的成长,一是体验突破带来的愉悦和刺激,比如去一个不认识的国家旅行,认识几个从来没见过面的朋友,再比如跳伞,蹦极,跑马拉松,一是休闲娱乐带来的放松。
二、明晰目标smart
在将所有的愿景都填入了人生九宫格后,我们需要计算实现各个目标所需的时间以及所需的其他资源,匹配自己目前可支配的资源。比如制定了每天阅读半小时,每天写作一小时的计划,自己每天除去睡觉8小时和工作8小时外,可自由支配的剩余8小时,除去上下班1小时,吃饭、追剧、玩手机的时间,剩下每天2小时全力去完成目标就已经非常不错了。那么自己一年可支配的时间为728小时。那么把所有目标所需的时间加总起来是否超出了这个时间,可以用来判断目标是否过多?是否不太合理需要调整。
目标需要符合smart原则:
S: specific 具体的
M:measuracle 可衡量的
A:attainable 可达到的
R:relevant 相关的
T:time_based 明确的时间期限
我们来看些例子:
1.3个月内学会弹u️克里里——不是明确的目标,学会的标准并不明确,弹一首是学会,考级也是学会,那么是哪个呢?
2.明年年薪50W——假如今年年薪10万,翻5倍,除非有充分理由,几乎无法达成,不是一个可达到的目标
3.有空去西藏——没有明确的时间期限,不是一个合理的目标
4.每天背单词60个——为什么背单词呢?是为了学好英语么?如果是出于这个,那么这是个假大空的目标,如果是为了看懂英语文献,或者为了考研,那么搞清楚为什么要做这件事,这种相关性,能增加我们实现目标的可能性。
三、抬头看路与低头走路
目标分为项目类型及习惯类型,习惯类型为每天或周期性做的一件事,比如运动或健身,项目类型为需拆分成多个步骤完成,比如旅行。两者对应的挑战分别是:习惯型目标常常三分钟热度,努力坚持看不到效果就放弃比如健身,打断了一次就灰心丧气,不了了之;而项目型目标的挑战是拖延症,拖到最后一刻才会去做,专注细节忽略整体进度,多项目同时进行容易忙乱。当然我们的目标有时可能既有项目的部分也有习惯的部分。
多项目并行忙乱的原因有三:
1.受虐狂:知道要学项目管理的方法,但学起来麻烦又辛苦,被人催也挺好,宁可受虐也不改变
2.选择困难:无勇气承担选择的责任与后果
3.极限生存上瘾:极度拖延,凡事拖到最后一刻才去做;不习惯按部就班,节奏感差。不知道劳逸结合。
我们在进行一个项目型的目标时,需要从战术上思考怎么做,同时需要从战略上这么做的目的是什么?但很多时候我们更喜欢低头埋头苦干,专注于解决某个问题,或追求完美,而忽略整体进度。书里介绍了两个工具帮助我们解决以上的问题。一个是甘特图,一个是倒推项目清单。有了甘特图,对于所有项目的进度一目了然。
倒推项目清单:
1.所有的项目按具体、模糊,简单、复杂两个维度进行分类如下:
每个项目按照里程碑可以排出每个月的项目成果,即每个月的月目标,然后给每个项目制定到每天的待办清单。
一个项目的困难程度对于我们心理的影响大概分为:
1.舒适区:没什么难度,有经验的项目
2.学习区:有一定的挑战性,感觉不舒服
3.恐慌区:超出自己能力范围,感觉焦虑、恐慌,可能会拖延或放弃
项目分解vs项目化解
当我们无项目经验时,比如写一本书,通过对项目进行分解,明确完成项目的步骤,但比如写书过程中从哪寻找素材,如何找到靠谱的出版社。解决这些难题的计划就是项目化解,这部分才是真正要花精力去计划的部分,通过我们都知道要项目分解而不知道项目化解,看着项目计划井井有条,但却落不了地,执行起来困难重重。如果对项目有经验,那么只要做项目分解就好,但没有经验就既要做项目分解,又要做项目化解。项目化解就是把恐慌区的项目通过放松,运动的方法换换节奏,如果还不行找朋友聊聊,碰撞下思路,从而变成学习区的象限,做到既简单又具体。
那我们在制定年度计划时,最佳搭配比例是舒适区、学习区、恐慌区都要有,如果一年有十二个目标,最佳搭配比例是3-6-3,这样既有挑战,又有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