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一度量衡,这事听起来像是某个科学委员会,开个会定个计量单位,很简单的一件事情。放在今天,似乎都不算个新闻。
但是为什么秦始皇统一度量衡这件事,在历史上被大书特书?度量衡有这么重要么?
有,绝对有。
一场局部小战争的胜败,决定因素有很多个,比如士兵够不够猛、战术是不是精妙绝伦、大炮是不是一下子就把对方主将给咔嚓了。
但是,如果是一场统一中原大地的战争,小手段就改变不了大局势。决定最终成败的,就是经济实力。
战国时代的经济来源,最重要的就是税赋。
当时可没有金税三期,偷税也不会上工商、征信。税赋的征收方式简单又粗暴,就是农民交粮。但问题来了,各地的计量单位不一样,同样的税赋在各国相差可就大了去了。
比如齐国以升、豆、区、釜、钟为单位;赵国以溢、升、斗, 魏国以半斗、斗、钟;秦国则以升、斗、桶(解)为单位。
这一套莺莺燕燕下来,且不说百姓能不能理解,到底需要上交多少粮食。就算有明确的换算公式,偷斤短两也会迅速成为避税的最佳工具。
所以,始皇嬴政要想有足够的资金去打天下,就得统一度量衡,让百姓老老实实交粮。
至于统一度量衡之后让各地老百姓交流更加方便,这是统一度量衡的历史意义,但并非是始皇的主要目的,毕竟一切都是为了统治阶级服务的。
统一度量衡中还有一项重要的内容是车同轨。
车同轨的关键不在于马车,而是在于车道。天下初定,定的是中原地区,四周还有广袤的势力等着去平掉。
但八尺的车走不了七尺宽的路,这就尴尬了,战车出了秦国自贸区就要重新开路,还怎么威服海内。
所以,规定车辆上两个轮子的距离一律改为六尺,这样车道也跟着标准化了。一辆标准的马车,可以顺畅地驰骋在统一度量衡地区的大路上,也才可以让始皇继续打怪升级。
“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委命下吏。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
车同轨铺垫了“驰道”的修建,中央集权的威慑力,随着政令在驰道上飞奔,可以从咸阳用最快的速度到达帝国的每一个主干道路。当然这个时候还没有做到政令入村,入村至少要等到朱元璋才算真正实现。
不过,这也让郡县制的实行有了基础,四通八达的交通对割据势力有很强的抑制作用。
比如在民国军阀割据的时候,阎锡山盘踞于山西过小日子,为了不让其他势力染指,还特意把辖内的铁轨尺寸给改了,这样外省的火车进不来,进一步保证内部的独裁。
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