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国民读书的现状是值得担忧的。
一、学生读书现状。中小学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而远离经典名著,课外阅读不容乐观。一些学生家长乃至学校拒绝课外读物,已成为我国中小学教育领域的一个现象。大学生读书的现状又怎样呢?河北省高校人力资源现状及未来发展研究课题组对某重点大学86名学生进行随机采访显示,其中60%以上的学生认为读书主要由于学习需要,认为看四六级英语考试用书非常重要,而看经典名著不重要。这说明教育的功利主义色彩越来越浓,而人文素质教育越来越弱。
二、教师读书现状。作为知识分子的教师,读书现状又怎样呢?《中国青年报》的调查结果表明,教师每天学习两小时以上,仅占8.7%。一小时以下的却高达70.4%,而根本不读书不看报刊的人也大有人在。
三、城市读书现状。上海市发布的2004年上海城市读书指数报告表明,上海市是全国读书指数较高的城市。上海市人均年读书量为6~10册。然而这个数字与犹太人和美国等民族或国家比,仍然有相当大的差距。全世界平均每年读书最多的民族是犹太人,人均64本。美国正在开展平均每年每人读书达50本的计划。
四、全国国民读书现状。“全国国民读阅读与购买倾向抽样调查”结果显示,我国国民阅读图书连年呈下降趋势。总之,从各种调查,统计数据或相关报告看,国民的读书情况令人堪忧。有人曾经指出:“一个国家没有现代科学就会落后。而一个民族没有人文文化,精神就会迷失,民族就会异化。一个社会没有人文精神,就是一个病态的社会,一个人没有人文精神,就是一个残缺的人。”提高国家综合竞争力,促进社会走向和谐文明,全民阅读显得尤为重要。应该把全民阅读作为国家战略设施来实施。
朱永新建议采取下列做法,加大推进全民阅读活动:
一、成立中华全民读书活动指导委员会。为了推进全国性的全民读书活动,应成立一个领导机构——中华全民读书活动指导委员会,该机构领导可设置在中央宣传部或教育部或文化部之下,其基本职能是定期推荐“全民读书活动”书目,可根据不同年龄和群体分类分层推荐,以期获得更好的效果;制定和适时调整或完善“全民读书活动”策略,以期使“全民读书活动”稳步、健康、持续和卓有成效地开展下去;策划全国性的读书活动;定期发布全国读书指数;开展学习型城市的创建和评选活动等。各城市与乡镇建立相应的领导机构,从而形成一个全国性的“全民读书活动”领导网络。
二、各级领导干部应该亲自倡导和推动全民阅读。
建议党和国家领导人和各省是县等各级主要领导在每年每届任期内,至少一次到学校与学生一起读书,以推动全民阅读。时间选择上,在国家阅读节设立前,可以选择在世界读书日;在国家阅读节设立后,则选择在国家阅读节。
三、大力加强各级各类图书馆建设
图书馆建设是开展读书活动的基础工程,没有布局合理、藏书丰富的图书馆,很难想象会有学习新学校、社区和城镇。为此,建议制定学习型学校,社区和城镇的图书馆建设标准,对图书馆的建设、建筑面积、环境设施、图书数量、服务质量等作出相应的规定。同时倡导和鼓励各级各类教育文化部门以及社会公益组织,特别是经济发达地区,积极扶持和帮助经济不发达的农村地区建设图书馆。图书室等公共读书场所,促进和提高。农村文化生活水平,促进新农村的精神文明建设。目前,很多县的图书馆由于新书很少,利用率极低。在这方面,国家应当实行图书馆达标制度,对是否达标有独立的评审机构确定。
四、认真做好优秀图书的推介工作。
图书推介是一项极其重要的知识工程,国家要做好优秀图书的推介工作。尽快组织力量研制适合各领域人群的基础阅读推荐书目, 最终形成中国人的基础阅读书目,通过这些书目,让全体国民尽快了解优秀图书的出版信息。注意推推介工作的多样性(运用多媒体)、层次性(不同读者群)、艺术性(吸引读者眼球),从而激发阅读者阅读的愿望与激情。要推进独立书评人制度,在全国主要媒体开设阅读的频道与栏目,由独立的专家委员会向全社会推进优秀书目。
五、开展丰富多彩的阅读活动。
在阅读节期间,可开展读书沙龙,读书知识竞赛。读书演讲比赛或读书征文,图书漂流,春华经典阅读大赛等活动。营造良好的读书氛围,推动全民读书活动的可持续发展。 六、开展多种形式的评比活动。
评比是推荐全民阅读的有效杠杆,通过评比促进学习型学校、社区和城市的建设。可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学习型城市创建活动,评比“全国阅读十佳”城市。在同一个城市,可以评选书香家庭、书香社区、书香学校等等。也可以评选某个城市的“读书十佳”等等,设立国家级的读书奖。此奖的评审也由独立的专家委员会评出。此读书奖,并不一定限制在读书上,还可以是“论文竞赛”。在法国的历史上,这样的论文竞赛成就了不少大师级的人物,如卢梭等等,同时使读书成为热潮。
以书为石,阅读必将筑起中华民族的精神长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