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尽文人政客,一片朝宗只此心
——读《大宋王朝》有感
育才中学初二十五 施陈宇
读一首苏轼的词,便能领会到他的豪放,亦或是那个正在日益衰退的宋朝。正如许多文人墨客一样,至死,也不忘自己的王朝。
最近看完了《大宋王朝》这本书。书的内容是很简单——就是宋朝由盛转衰,司马光、苏轼、王安石等文人政客的经历,即便如此,作者也将其描绘发展成了一部长篇历史小说。
第一部,主要讲了:王安石面对渐渐衰退的王朝提出变法,由此在王朝之间展开轰动,群臣议论纷纷。苦苦无缘的他,立刻向老友——司马君实、苏轼寻求帮助,两人也因此卷入变法洪流。为加强皇帝的信心,他再三说道,以至于当变法出了差错,不惜于两位老友“恩断义绝”。最后,苏轼离别京都,司马光失意朝廷。
相比于第一部,第二部见证了宋朝花红柳绿背后的腐败,以及三人之间的命运。第三部,便完完全全地写出大宋最后的命运——元丰四年,宋神宗赵顼夜以继日,早已疲倦不堪。突如其来的战争惨败,使得赵顼大病上身,久久昏迷。三位老友,司马光已经中风,仅有苏轼和王安石能够小聚。谁知赵顼早亡,迎来新帝,宋朝一蹶不起,被金兵入境,北宋,至此已亡。
作者的这条“变法”故事线,根据苏轼、王安石、司马光三人展开,作者雅丽脱俗的文字,记录了宋朝的诗情画意,风俗特点。大量应用古典文辞,混合自己的想象,就像是在若隐若现的轻纱中的珠宝。
作者的这条时间线,与林语堂的《苏东坡传》的时间线相交。因而,苏轼的那条故事线,对我来说有些熟悉,就像是遇见了一个老友一般。苏轼为人品行正直,豪爽狂放,口无遮拦,所以常常受到朝廷小人的攻击,甚至是王安石的反目成愁,尽管如此,他仍是一心为国所想,至死也不忘国家。
相比于苏轼 ,王安石是这场事故的挑起者,原原本本一心为国,无怨无悔,可谁知人性贪婪,钻了变法的空子。一时间内,王国上下,议论纷纷,甚是慌乱。以至于迎来了“十日乞雨”的郑侠。最后被贬,留下了孤立无援的皇帝。
除了这三人之外,作者还塑造了朝廷众生,奸诈的,无助的,迷茫的。勾勒出一副“群官争权”图,让我印象最深的,还是郑侠最有有针对性的“十日乞雨”。作者通过大量的语言、动作、神态描写,把郑侠的视死如归,爱国热情,与王安石的事事为百姓所想的形象一笔笔勾勒出来。展现出古代官场的可怕扭曲。
看完三位历史文人的背景,才尤觉其文字背后所隐藏的一份故事与真情所在。《记承天寺夜游》,元丰六年,不正是苏轼受贬时,看似美丽夜景,闲淡人生。文字的背后,体现了苏轼的乐观开朗,心中的一份不羁;《登飞来峰》,最后两句,照应了他变法时的一心所向,也正是为什么他力在坚持变法……
他们三人,就像是傲立雪中的松树,坚忍不拔,即便有积雪重埋,也不屈从。到俯下身来,仍旧在策划国之大计。
窗外,金色夕阳铺盖大地,像是镀金的丝绸、悠久的史册,“夕阳薰细草,江色映疏帘。”,它默默无语,却也记叙着不能说也不能忘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