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行为有原因,也有内目的。行为的目的是各式各样的,区别外目的和内目的很有必要。商人做买卖,目的是赚钱。儿童跑跑跳跳,目的在于活动本身给他以快乐和满足。前者叫外目的,后者叫内目的。
很多行为既有外目的,也有内目的。外目的太强烈时,内目的可能消失。例如,人生来就有好奇心,这是学习的一种初始动力。满足好奇心是我们学习本来就有的内目的。但由于不恰当甚至错误的教育内容和方式,许多人的好奇心被践踏了,这是教育之最大的失败。
先有内目的,后有外目的,也就是目的手段化,这往往意味着人的生物性之社会化。例如,幼年打球只是为了“好玩”(内目的),长大后进了国家队,打球成了为国争光的手段,赢球成了外目的。胜败关系国家荣誉,这个外目的太强烈了,内目的往往趋于消失,球员可以完全体验不到打球的乐趣,反而感到十分紧张。如果打败了,更可能只是感到苦恼和沮丧。
这样的解释,几乎适用于所有对学习丧失兴趣的孩子。
说个故事吧:有一个居民小区,最近晚上总有一群孩子在小区附近大声的唱歌,给小区的居民造成了很大影响。居民们驱赶了好几次,孩子们不听,还是坚持唱歌。一位老人想了一个办法,他对唱歌的孩子们说:“孩子们,你们唱歌号好听,我很喜欢,为了表示我的谢意,我决定每次给你们100元钱”,孩子们很高兴,唱歌,收钱。不久,老人又对他们说:“孩子们,我很喜欢听你们的歌,可我最近没钱了,只能一次给你们50元了”,孩子们接受了,继续唱歌,收钱。又过来不久,老人又对孩子们说:“我很喜欢听你们唱歌,可我确实破产了,不能再给你们钱了”。这群孩子一听,不给钱谁还唱歌给你听啊!于是,再也不在那里唱歌了。
好有智慧的老人吧。本来喜欢唱歌是孩子们内目的,居民们只是驱赶,对内目的没用的;而老人给孩子们加上一个唱歌挣钱的外目的,并成功的让外目的取代了内目的,当外目的不能实现的时候,孩子们就自动不在那里唱歌了,也就实现了老人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