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西山的亭子里,卫王妃和凌夫人在赏雪。北国使臣到来之后,着实有些尴尬。凌夫人举起酒杯,先开了口:“尊使,此乃玉泉酒,请大人饮用。”北国使臣致谢后,满饮此杯。卫王妃问道:“尊使前来,所为何事。”使臣对曰:“来南朝为议和之事,来西山为赏雪之事。”卫王妃又问道:“议和之事,已旬月有余,不知尊使何日返程?”答曰:“议和条陈拟定之后,下官即可启程。”凌夫人问道:“不知条陈何时可定?”此时,卫王妃和大使都有些尴尬,议和哪是那么容易的事情。卫王妃说道:“芸娘,这事不能过问。”凌夫人立马致歉道:“是妾身失言了。”不过,大使看到凌夫人这姣好的面容,一时间竟忘了回话。但马上就回过神来,说道:“无妨,无妨,此乃两国朝野关注的大事,理当天下人知晓。”王妃说道:“议和是两国大事,若早日议定,实乃万民之福。”大使连连点头。这时,大使的随从来报,南朝礼部差人招大使入宫。
原来,凌青的奏折和伊桑阿的照会送到皇宫之后,皇帝立即召集宰相、尚书和侍郎们商议此事。右丞相孙昶奏道:“如今,户部存银不足八百万两,而西北旱灾、河东空虚,并非开战之时机。”上将军郑荥之前一直主战,此时也说道:“现在北线诸军尚可一战,但照此来看,军粮根本撑不到三个月。如要开战,也要等到明年开春。”这时,朝廷的高级官员们达成了一致,最起码要让两国保持最少一年的和平。因此,皇帝立即让礼部招使臣进宫。但此次会谈并没有达成预期的结果,只是签订了一个停战协议。皇帝决定,将在雁门关继续两国的谈判。
大使出了宫门,心情十分愉悦。他并没有直接回到四方馆,而是又去了西山。此时,卫王妃和凌夫人刚刚下山。使臣连忙行礼,并向二位辞行,说道:“事务已毕,下官特来辞行。”卫王妃说道:“两国议和,国之大幸。尊使走好。”使臣看了凌夫人一眼,再次向两位拜别。使臣走后,卫王妃打趣道:“芸娘,他好像看上你了。”芸娘脸一红,娇羞地说道:“王妃说什么呢?我可是有夫之妇。”卫王妃这时却假装正经,说道:“好了,那就赶紧回家相夫教子吧,凌夫人。”说着,便把她拉上了车。
凌青接到了圣旨,要在雁门布置和谈事宜。于是,他便回复了伊桑阿的照会。两国和谈顺利,也增加了几个榷场。到了年底,原来荒废的集市又热闹了起来。那个牧民养好伤后,又带着那一套家伙来到集市做起了买卖。只不过,这一次他不用在担惊受怕了。他的羊肉做得好,一日之内就能挣到七八两银子。伊桑阿专门组织一支商队来河东贸易,凌青也采购了大量的盐、茶叶、丝绸、珠宝等物品向其出售。一次买卖就让凌青得到了三十万两银子,而榷场征收的关税也高达五十万两,这一下子就补上了河东的亏空。他心里高兴,也用自己的俸禄向伊桑阿的商队买了一些玛瑙项链寄回家中。
芸娘拿到玛瑙项链后,挑了一条最好的送给了卫王妃。这时,小郡主正在王妃怀里撒娇呢。卫王妃接过项链,对小郡主说道:“这给你做嫁妆好不好啊?”说完,便让丫鬟收了起来。王妃又对芸娘说道:“你怎么没把孩子带来?”芸娘说:“婆母带她去白云寺还愿,所以就没有带来。”卫王妃又把一个盒子递给她,说:“这是上次那个使臣留给你的东西,打开看看。”打,开一看,里面是芸娘的小像。原来,大使一向擅长画画,尤其是人物画。在走之前,他画了一幅凌夫人的小像,并交给了来送行的礼部尚书,也就是卫王妃的父亲。因此,尚书便将其转交给了王妃。看到这幅画,凌夫人心里乱得很。不过,也许这辈子再也不会见到他了。毕竟,她是有夫之妇,不会对一个陌生的男人有什么感情。芸娘并没有收下这幅画,将其交还给王妃。王妃说:“好,我就替你收着。以后你想要的时候就过来拿。”
现在,朝廷的几件大事都已经处理得差不多了,国家又恢复了往日的平静。看到太平景象,皇帝便开始计划弹压朝廷各种势力了。首先,他让最小的两个儿子郑王和卫王参与朝政,来削弱原来几个儿子的势力。其次,他借着几位地方大员致仕的机会,任用了一批无党无派的官员出任地方大员。最后,他又把王璨召进了宫。而此时王璨的心里打起了鼓,上次给皇上的密折到现在也没有收到皇帝的批复,也不知这次又会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