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季羡林访谈实录》有感

第一次吃季羡林老先生的瓜,还是在头条上看关于名人写日记了,胡适先生写要努力奋斗,结果天天打牌,季羡林先生就写的直白了,在清华大学就是喜欢看女生体育活动,为的就是多看一眼大腿了,哈哈,明白人都懂,但这话从一大学问家嘴里说出来就有点尴尬了。

我看的这书就是一合集,多名记者对季老的提问和回答了,很杂,但也很真实。

季老是毕业于清华大学西洋文系的,而后去德国 哥廷根大学交流,获得哲学博士学位,回国后受聘为北大文学系主任。他是中国现代为数不多的梵文专家,还是世界上少数几个通晓吐火罗文的学者之一,他精通多国语言,在翻译和文学上都有不凡的建树,是个地道的“杂家”。

我看这本书也是走马观花的闲看了,没有什么特别追求,这本书写的很散,但其中几个方面还是很有意思的。

分享一下。

吐火罗语,小说里看到过,还没想到真有人研究这个,世界上已经没几个通晓了,比梵文还要复杂繁琐。

吐火罗语属于印欧语西支,在唐代新疆出现过,现存的很多文献都是关于佛教典籍了,而且有个有意思的事情,就是印度佛教不是直接流传到中原的,是先到大夏国(大月支),然后再传入中原的,是间接传入的,这个我还是第一次知道。

另外世界四大文化体系:中国文化、印度文化、伊斯兰阿拉伯文化、希腊文化,前三个都属于东方文化,后一个属于西方文化,欧美的文化都是希腊文化的延续,比如民主之说了。

东方文化的最高思想体系就是“天人合一”,讲究人与自然合二为一,共同生存;而西方文化的思想就是征服自然,人是最大的,其他的都要为人类服务。

在西方文化主宰世界的几百年来,生态平衡遭到破坏,大气污染,物种灭绝,病毒肆意,已经严重威胁到了人类的命运,这就是西方文化的弊病了。

这个观点是很对的,看看现在的疫情不就是西方文化的产物嘛。

另外一个有意思的事,季老不是出身名门,老家是山东临清市官庄一户贫困户,父亲和叔叔小时候都是食不果腹,衣不蔽体,最后叔叔在济南站住了脚,凭借叔叔的帮助,季老才能有书读,有学上,而他的叔叔也是个绝顶聪慧之人,虽然自己没怎么系统的上过学,但依靠自学,居然能作诗、填词、刻图章,更是认为只有上学才有出路,这点就很了不起。

季老上学也是无大志之人,成绩不算坏,但是也没有太认真,直到有一次受到了表扬,努力了一把,结果考了个甲等第一,受到了大大的嘉奖,从此为了虚荣心,积极攻读,高中三年“六连冠”,尝到了学习的乐趣,开启了青云路,考上了清华大学。

这不就是我们现在说的夸奖教育嘛,一旦孩子成绩好了,上去了,受了表扬,同学们的羡慕,家长的奖励,老师的鼓励,方方面面都能促进学习进步。

看样子,这学习教育法子还是行得通的。

另外一个有趣的事,就是留学热,哈哈,原来很早之前留学就已经是个热门了。

那时候就有名言了“毕业即失业,要努力抢一只饭碗”,当时的留学热潮不低于现在,很多大学生毕业了没门路,照样找不到工作,但如果能出国一趟,“镀金”一下,一回国,就是身价百倍,成为抢手货。钱钟书先生写的《围城》,大概就是这样的背景吧。

这跟我们现在的“海龟”是如出一辙的,只不过,那时候人的想法是出国留学,学成之后是要回国的,而现在很多人学业有成就不回来了,不会想着为祖国奉献点什么,思想境界高低可见一斑了。

季老很幸运的获得了“官派”的名额,从此在德国遇到了良师益友,开启了他传奇的一生。

还有很多有趣的事和观点,还没看完,待续。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社区内容提示】社区部分内容疑似由AI辅助生成,浏览时请结合常识与多方信息审慎甄别。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