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提起喝茶,许多人印象是繁琐的,极具仪式色彩。
这种繁琐的过程有一个时髦的解释,叫仪式感。
《小王子》里有一句描述仪式感的话:它就是使某一天与其他日子不同,使某一时刻与其他时刻不同。
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重视和追逐所谓的仪式感。
之所以追求,是因为希望它让我们原本朝九晚五、急功近利,物欲横流的生活变得慢了一些,庄重了一些,色彩丰富了一些,也让我们能有一些不同的体验和感受。
喝茶,其实就是生活仪式感的一种方式。
只不过,这种仪式感更通俗的说法是叫茶道,或者茶文化。
一提起茶道,许多人都会想到日本。
我听一位朋友提过,他去日本参加过一个茶道大师的茶会。
从进门起,换鞋,沐浴,更衣,进了几道门,耗费了将近两个小时,泡茶和饮茶的人都一身大汗,最后喝了两杯在他看来一点也不好喝的抹茶。
他自称为粗人,但好脸面;在别人都毕恭毕敬,聚气凝神时,他也只能小心翼翼,寂然无声。别人若有所悟,款款而谈,他也跟着摇头晃脑,点头称是。
最后,跟我谈起这段经历,自我总结是本想装个文艺,结果把自己弄得坐立不安,难受至极。
对他来说,这种体验一定不甚美好,因为它对于感受过各式好茶的中国人来说,更接近形式感。
形式与仪式,一字之差,却差之千里。
如果不能给仪式赋予更好的精神内涵和个性化价值,无法激发他人的善意和认同,那仪式感就只能沦落为形式,毫无意义可言。
就如同品茶的每一道细节都精致考究,但终究茶一般,让人看来也就是沦于形式,难以认同,这也是为何许多人将品茶归为“附庸风雅”“装腔作势”,究其原因,无非是只重了形式,失了灵魂。
但如果只要灵魂呢?抛弃繁文缛节的过程岂不是更直接,喝茶只要茶好,怎么品饮都可以。
有这样想法的是大部分人,尤其是我们被主流价值观左右的普通人。
因为只看重“实用”,所以自发摒弃了很多看似无意义的活动,因为觉得“矫情”,躲不了,就做做样子,走走流程。因此越来越多的人感叹“年味”越来越淡,吐槽无聊的春晚,在酒店定年夜饭,用手机微信来代替了面对面的情感交流,将一切都当成形式,交际应酬也并非发自真心,而是不得以而为之……最后日子越过越敷衍,毫无乐趣。
在我学习茶道之前,第一次切身感受仪式感的感染力,是青海公路遇见到朝圣的信徒。他们五体投地双手直伸,起身后走到双手标记处,再次匍匐叩拜,不断循环往复。我疑惑过做这样的朝圣,究竟是需要多大的因果,才能让他们如此坚定,不惧日晒雨淋,风餐露宿,手掌膝盖甚至会磨出鲜血,但是他们黝黑粗糙的面容上清澈的眼神至今回忆起都让我动容,因为这是他们最重要的仪式,所求不过是内心的信仰和安宁。
最终,我在茶桌上找到了属于自己的仪式感,它让我宁静且坦然。
我喜爱这么一句话来阐述真正的仪式感
“它能让我们内心获得一份敬畏,甚至获得一些超越性的价值,使人感受到内心的富足,让短暂的生命时刻都散发自己的光辉”
于是我终于明白:
为什么古人会:“沐浴焚香,抚琴赏菊”
为什么孔子说:祭神如神在。
为什么周树人先生读书前必洗手。
为什么村上春树会说,仪式是他生活里的小确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