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上起来晨跑,带着耳机点开了网易音乐。以前都是听收藏好的,或者自己喜欢的音乐。今儿随机播放了一些网易推荐的。边跑边听,有的音乐节奏欢快让我觉得很悦耳动听,跑步也随之变得轻松起来,而有的充斥着大量的重金属乐器,疯狂嘶吼,我对这些有点不太感冒。回到家吃晚饭静坐的时候才去思考,我为什么喜欢节奏欢乐对重金属的摇滚一点都不感兴趣去呢?其实我从来没有去想过这个问题,打心底认为我就是喜欢节奏感强的音乐,没有为什么。其实不然,每个人对音乐的喜好背后有着很多的讲究已经神经系统来操控。
为了搞清楚人们究竟是为什么有不同的音乐喜好,我查阅了一些文献已经相关的网络知识。
首先人类本身是一种可以通过某一段时间内训练形成固定习惯或者喜好的动物。因此在人类成长成熟的阶段,身边的音乐已经身边已经形成固定习惯或者喜好的人对你的影响是非常大的。有研究表明:在人类10岁左右开始形成一定的音乐兴趣倾向,及时你本身不太喜欢音乐也会有倾向形成。在青少年期间,我们的自我意识开发以及情感自我学习是占主导作用的,青少年期间对所有的音乐都比较敏感,我们会不知觉的把当下的情感与你父母所听的音乐,你哥哥姐姐所听的音乐或者你最佩服的人所听的音乐“匹配”起来,因此当我们成熟的时候,听到类似的音乐总会勾起以前的那些感触。
在大约12岁的时候,大概就是你初中的那个阶段,为了和你的小伙伴打成一片出来其他的兴趣爱好以外,音乐的选择也成了融入一片环境的“工具”。在青春期的时候,我们性格开始出现叛逆等倾向,敢于尝试新的东西,也从而开始慢慢尝试一些与自己父母,兄弟姐妹等长辈不同的音乐倾向。两年之后,你对音乐的兴趣取向基本形成,当我们在18-20岁的时候,音乐的喜好取向基本固定了,当然这个时间段并不是固定的,也因人而异但是也不会差很远。
神经系统科学家丹尼尔· 列维京表示在这个时间段之后也有可能增加对其他音乐的热爱,但是这也与你青少年期间接受的音乐类型的广泛程度有关,如果少年期间接触的音乐种类过于单一,那么成年以后习得新音乐喜好的几率就会越小,反之亦然。
从神经学角度出发,人类的每个思维活动都与脑部神经系统有关。在2011年的时候Valorie N Salimpoor等人就利用PET(正电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显像)技术以及接住ANS(自主神经系统)精神生理测试方式,研究了多巴胺在人们听音乐时的活动状态,结果表面人对喜欢的音乐产生的强烈的愉悦感会导致多巴胺在黑质纹状体区域的分泌。(下图是论文中数据分析图表)
根据同位素的测试方法,人们绘制出了多巴胺在脑部中流经的路径。人脑的“愉悦中心”地带(看起来有点像杏仁体)控制着情绪,而海马体对于记忆有着很重要的作用。青少年期间有海马体形成一种对音乐的记忆中心,当以后听到类似能让其产生愉悦感的音乐的时候血清素会分泌,已经协同多巴胺的分泌,从宏观表现上看就是对某一种音乐产生了喜好。但是等到成年之后,大概就是上文中提到的18-20岁左右,如果我们接触一种新的音乐类型,由于少年时期没有形成这个记忆中心,很难分析血清素以及多巴胺,我们也很难产生对其愉悦的感受。
有时候我们常说的与上一代的隔阂还体现在对音乐的不同上,由于和上一代所处的环境不同,形成的分泌多巴胺和血清素的记忆中心也不一样,很难和他们产生共鸣,但是有的人还是会问为什么你自己的对音乐的类型没有一个非常确定的类型呢,这个可能就是和上文中说到的青少年期接触的音乐类型刺激比较广泛导致的,你的记忆中心地带比一般人要大,不同类型的音乐总是会有一些交叉的,而交大的记忆中心能大大的提高你对音乐的愉悦性。
说到底,不光光只是音乐,所有其他的刺激,如食物,审美等等都这个有着密切相关的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