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二年春,宋督攻孔氏,杀孔父而取其妻。公怒,督惧,遂弑殇公。
译:
二年春,宋国卿大夫华父督攻打孔氏,杀死孔父而夺取其妻。宋殇公发怒,华父督惧怕,随后杀害宋殇公。
赏析:
华父督由于觊觎叔祖孔父嘉的妻子,而带兵攻打孔父嘉,杀掉了孔父嘉,抢了这个叔祖母。宋殇公是孔父嘉的侄子,由于隐公三年时,宋穆公死前将自己的儿子公子冯送到郑国,并立哥哥宣公的儿子公子与夷为继承人,并将公子与夷托付给孔父嘉,即宋殇公。因此宋殇公对华父督的做法十分愤怒,而华父督则一并将宋殇公杀掉。
2 宋殇公立,十年十一战,民不堪命。孔父嘉为司马,督为大宰,故因民之不堪命,先宣言曰:「司马则然。」已杀孔父而弑殇公,召庄公于郑而立之,以亲郑。以郜大鼎赂公,齐、陈、郑皆有赂,故遂相宋公。夏四月,取郜大鼎于宋。戊申,纳于大庙。
译:
宋殇公即位后,十年间经历十一次战争,民众不能忍受宋殇公的命令。当时孔父嘉为司马,华父督为大宰,因为民众不能忍受宋殇公的命令,华父督就先宣传说:“这是司马造成的。”已杀害孔父嘉而后杀害宋殇公,便把庄公从郑国召回而立庄公为国君,以亲近郑国。并把郜国大鼎赠送给鲁桓公,齐国、陈国、郑国都赠送礼物,所以华父督就担任了宋国的相国。夏四月,鲁桓公从宋国取来郜国大鼎。戊申日,置于太庙,这不符合礼制。
赏析:
宋国十年经历十一次战争,通观战争过程如下:
隐公四年,宋殇公元年,卫州吁弑杀哥哥桓公,为了巩固位置而拉拢宋、陈、蔡攻打郑国。拉拢宋国的理由是可以除掉公子冯。本次伐郑即东门之役。
隐公四年秋天,四国再次伐郑。
隐公五年,宋殇公二年,秋九月,由于郑国与邾国同盟,宋国攻打邾国。
秋九月,邾求救与郑,郑国攻打宋国,并报复东门之役,本次伐宋即入郛之役。
隐公五年冬十二月,宋国伐郑,围长葛,以报入郛之役。
隐公六年,宋殇公三年,秋,宋国攻克长葛。
隐公九年,宋殇公六年,郑国伐宋,理由是宋公不王。
隐公十年,宋殇公七年,五月,齐鲁郑伐宋。
七月,宋、卫、蔡伐郑。
九月,郑伐宋。
隐公十一年,宋殇公八年,冬十月,郑国、虢国伐宋。
由战争过程来看,宋殇公由于忌惮公子冯,而攻打郑国,开启了宋郑十年战争。然而以此说民不堪命,则未必,因为郑国的发动和参与的战争更多,只不过郑国胜多败少,故而民堪命而已。
华父督弑杀宋殇公之后,立刻迎回公子冯为国君,以拥立之功来确保自己的地位。再向齐、鲁、郑、陈等国家都赠送大量财物进行贿赂,让诸侯不追究他弑杀国君的罪行。而各国也都接受了贿赂,鲁国则接受了郜鼎。郜鼎,原本是郜国的大鼎,郜国被宋国吞并后,郜鼎也被纳入宋国。
臧哀伯谏纳郜鼎,是从三个角度来说明问题。其一,太庙,即朝堂,朝堂的摆设有成规,在朝堂中增减物品,必须按照礼制来,而增加一个鼎,是不符合规矩的。其二,这个鼎是华父督弑杀国君而送来的鼎,鲁桓公堂而皇之放在朝堂中,会暗示鲁国大臣也可以弑杀国君。其三,鲁桓公收受贿赂,并公开放在朝堂,鲁国的大臣也可以效仿而收受贿赂。然而鲁桓公可能正处在叛逆期,而不予理睬。
3 秋七月,杞侯来朝,不敬,杞侯归,乃谋伐之。
译:
秋七月,杞侯来朝见,对鲁桓公不恭敬。杞侯归去后,桓公就策划征伐他。
赏析:
杞侯对鲁桓公不尊敬,《谷梁传》记载是因为鲁桓公纳郜鼎而来朝见,可能是因为鲁桓公未成年,杞侯作为长者对他进行了批评,因此得罪了鲁桓公。因此鲁桓公就策划攻打杞国。
4 蔡侯、郑伯会于邓,始惧楚也。
译:
蔡桓侯、郑庄公在邓会见结盟,开始惧怕楚国。
赏析:
邓,春秋称邓离,此时还是独立国家。蔡桓侯、郑庄公在邓国会盟,说明邓国也参与了同盟。而蔡国本来是宋国的同盟,宋殇公死后,以宋国为首的同盟瓦解,郑庄公立刻开始拉拢宋国原来的盟国。
至于担忧楚国,楚国此前从未出现在记载中,而楚国第一次北上,要到桓公六年,因此本次会盟,只是拿对付楚国作为借口。
5 九月,入杞,讨不敬也。
译:
九月,鲁国进攻杞国,攻入国都,以讨伐杞侯对鲁桓公的不敬。
赏析:
鲁国入杞,并没有灭掉杞国,只是进行惩戒。鲁桓公因为个人好恶发动战争,是不义的。
6 公及戎盟于唐,修旧好也。冬,公至自唐,告于庙也。凡公行,告于宗庙;反行,饮至、舍爵,策勋焉,礼也。
译:
桓公与戎人在唐地会见,是为了重修友好。冬,桓公从唐地回来,在太庙祷告。凡是国君出行,都要祷告宗庙;返回,举行宴会、互相敬酒、记录功勋,是遵守礼制。
赏析:
隐公二年时,鲁国与戎人结盟,戎人,即山东东部的九夷。此次桓公与戎人再次结盟,属于增加友谊的行为。两次会盟,都是鲁国国君前往会盟。而且本次会盟,鲁桓公十分看重,不仅告庙,而且回来还举行饮至礼。
7 哀侯侵陉庭之田,陉庭南鄙启曲沃伐翼。
译:
晋哀侯侵占陉庭的土地,陉庭南部的人引导曲沃武公攻打翼城。
赏析:
启并非开启,而是开端,先导。陉庭在翼城与曲沃中间,可能是个具有一定独立性的部族,没有公开服从晋哀侯,因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