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诫子书》是三国时期诸葛亮写的一篇告诫自己的子女的文章,全文很短,陆续背诵几天,又临帖写了几天,内心深处有了一些感悟,结合前一段时间关于熵的理论学习,在古文释义的基础上尝试用现代的科学原理进行一番解读。“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慆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冶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静以修身,俭以养德”,这两句说的是君子之行的方式方法,淡泊才能明志,宁静才能致远。为什么这么讲呢?我们知道人的一生时间是有限的,生命终有死的时候,人的生命也同样遵从熵的定律。一个人一生满足日常生活所需要的热量是定量的,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研究,一个健康的成年女性,每天需要摄入1800-1900卡路里的热量,一个健康的男性,每天需要摄入1980-2340卡路里的热量,多出的能量就是多余的消耗,人在满足自身能量需求的情况下,不浪费能源和消耗这是美德,在以社会属性的动物群体中都是适用的,所以是值得全社会赞同的,大家以节俭为美德。人的审美观也自然偏向于这种认同,不以胖为美,也不以瘦为美,以刚刚好匀称为美。这个美德如何做到呢?我们说我作为一个人,每天乞讨为食,满足最低消耗不就可以了吗?这样就成为了社会的寄生虫,也是被社会所不齿的。君子需要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有贡献的人,《周易》“乾卦”说“天行健,君子当自强不息”。每一个人都要自强不息,立足社会行走天下。遵守社会公德需要修身养性,修身好比树木成长的过程中给它修剪枝叶,这个过程对君子来说是自我完成的,通过“静”来修身。“非淡泊无以明志”,我们知道物质的生活非常丰富多彩,我们追求物质上的享乐会耗散我们的精力,同时增加我们的负担,淡泊的底层逻辑是减少耗散,将人生的总能量支出和精力支出投送的最明确的目标上,也就是追求最高目标和远大志向,这就是明志的意义所在。明确目标也就知道了自己要干什么,人才有生活的乐趣和意义,才会将有限的精力和时间投入到最让自己愿意为之奋斗的事业上去。所以说淡泊明志,就是在你没有确定志向的时候,采取的最佳策略是减少能量耗散的输出分支。淡泊的本意不是低追求和无追求,而是立高志,明远向。“非宁静无以致远”,从两个层面解释这个句。首先静与动相对立,静在这里可以理解为环境,也可以理解为状态。内心宁静,也就是不生杂念,心生杂念就会因念而动,动就要耗散我们的精力和能量(物质),在有限精力和能量的条件下,唯有坚持一条路不停走,才能走的更远。在成功的道路上从来都是反复波折,不会一蹴而就,出现分支和岔路就要倒回来。怎么做到不走错路呢?还是要靠静来解决,找一个安静的地方冥思,给自己排一段空闲时间让自己放空,静下来看待事物的运动规律,总结反思自身得失,进而判断方向采取新的行动,这样才能做到致远。所以才有诸葛亮深居茅庐,在战乱中先是跳出外部环境,然后才有天下大势的分析,最后决定出山协助刘备解决纷争。“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这一段讲述了我们该怎么看待学习。君子要成为有用的人,有用的人就要有才干。才能要广泛,古人讲六艺:六艺是礼、乐、射、御、书、数六种技能统称,起源于周王朝,直至唐代随着科举制的产生而逐渐消亡。它是周王官学要求学生掌握的六种基本才能,出自《周礼·保氏》:“养国子以道,乃教之六艺:一曰五礼,二曰六乐,三曰五射,四曰五御,五曰六书,六曰九数。”要学习各种各样的本领,它不会与生俱来,需要通过学习。这又和我们刚才所说的减少耗散不一致,成为广才很难,一般人无法做到样样精通,所以诸葛亮说非学无以广才,在这里应该指的是有限范围的广,用现在的话讲“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其实诸葛亮所讲重点要落在“非志无以成学”后面的“成学”二字上。成学就要成才,有安身立命之才,有独当一面之才,有干一成一之才,有栋梁之才。这里突出了志的作用,就是瞄准目标有所为,有所不为,其实也回应了第一句“学须静也”。从科学角度讲,这些活动本身也遵从了热力学定律,热量和能量会在混沌状态下耗散掉,只有减少熵,由混沌变为有规律,在规律运动下产生定向的能量聚集,获取动能或热能产生势。所以蓄势待发就成为君子不断学习、修身、明志的行为下的一种附属状态。“淫漫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这段话说的是产生耗散的两个主要原因,第一句强调的是自身,第二句强调的是客观环境。首先来说第一,人是具有自然性和社会性的动物,社会是一个大的混沌体,自然也是一个大的混沌体,人作为其中的一份子难免会落入耗散的行为中去,变的贪图享乐、懒惰、做事漫不经心,我们的时间和精力都被这些行为无端的耗散掉了就不能将其投放到持之以恒,精益求精的事情上去,与社会上所倡导的美德、公德相左。韩愈在进学解中说“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说的也是这个道理。第二句将人身居险躁的环境,则不能形成规律的习性,不能修养心的善境,还有可能误入歧途,危害社会。危险、躁动的环境存在大量不稳定因素,在不稳定因素下人为了生存就会耗费更多的能量和精力,为保全自己就会做违背道德的行为和事。比如在战乱期间,人们居无定所四处漂泊,活着都很艰难,怎么能安心的做事呢?所以诸葛亮就当起了隐士,也是脱离险躁的环境。另外一个,就是告诉我们要识别风险,君子不立危墙之下,深陷危机后再摆脱危机也是一种耗散。安全是保底手段,反过来理解就是最大限度的保持规律和秩序,降低混沌和不稳定的出现。比如说现在新冠肺炎疫情,国内最大限度的保底线,目的就是保持全国大范围的安全,保持正常的工作生活秩序,不耗散更多的物资财力去消除疫情对国民经济的影响。有意识的去识别风险,减少耗散,减少熵就是对社会的最大贡献。年与时弛,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这一段描述了人的一生如要实现志向,就须践行知行合一,持之以恒久久为功,否则就会落得个凋敝枯落,一事无成,等后悔的时候也老了来不及了。最终和我们热力学定律有什么关系呢?还是要回到君子当自强不息上来,我们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而不是做一个对社会有害的人,需要接世:接触社会,承担事务,对社会有益。在我们年少的时候需要从家庭和社会汲取,青年中年时期就要接世,承担事务,多做对社会有益的事把年少时的汲取再回馈家庭和社会,老年就要做好传承。存在即合理,存在才有意义。为了实现存在,就要保持延续,这样才能保持群体的繁衍和生长,保持系统的稳定性,在混沌中保持相对的秩序和稳定,用最少的资源维持种群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