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州行走过去已近月余,群里的热度丝毫不减,回想行走中的点点滴滴,依旧让人心潮澎湃,教育行走就是这么有魔力。
从2018年第四届教育行走开始,转眼间我已经跟随教育行走走过了五个年头,但是这一次的大亚湾行走于我而言意义非凡,为什么这么说呢?且听我细细道来。
算起来,今年是我参加教育工作的第33个年头,前面的三十年,我自问一直是一个工作非常认真负责、积极主动的人,对自己的学习也充满了热情。在工作上,我一直坚持亲近学生、研究学生,从学生的需要出发,为学生的发展服务,因此很多学生、家长跟我处成了朋友,至今还跟我有联系。走上管理岗位以后,我更是把学生的发展和教师的成长作为自己工作的第一原则,主动为他们的成长提供力所能及的服务,尽可能地减轻他们的负担,尤其是接触到张文质老师的生命化教育以后,我把眼光更多地放在了学生和老师生命质量的提升上,尽可能地给予他们鼓励和帮助,推动他们的发展。我坚持深入课堂,深入班级活动、班级管理中,听课评课、举办讲座、指导活动、点拨方法,带动老师与学生共同成长;我组织家长共读,给家长讲座,积极推动家校共育。这样,我分管的各方面工作都得到了来自家长、学生和老师的好评,我自己也特别有成就感。
与此同时,我自己的学习也没有落下,2006年第一次接触到张文质老师的著作,张老师的生命化教育理念就深深植根在我的心里,为我的生命打开了一扇窗。2017年在第一期教育写作研修班认识张文质老师以后,更是激发了我学习的动力,从此以后,只要有张老师组织的活动,我都尽量抽出时间参加,这几年我参加了张老师发起的《奶蜜盐》共读活动、家庭教育指导师培训、写作研修班、教育行走,以及《教育的勇气》读书会、《哈扎拉尔的微笑》朗读会、《教师的使命》共读活动等等,张文质老师的“文质说”更是从开播就听,一直跟随着听了1200多天,我还常常把音频转化为文字,反复倾听、反复阅读,在情绪低落、沮丧的时候,张老师的著作和这些文字就成了我精神的慰藉。
但是最近三年,由于工作环境的变化,遭遇了一些变故,我一直以来的工作节奏被打乱了,我一直坚守的一些东西受到了冲击。由于对教育的理解不同,我的很多想法和做法得不到理解与支持,而骨子里我又不是一个争强好胜的人,所以我只能舍弃自己的主张,但每天的工作还是那么繁杂忙乱,时间长了,我发现自己都不知道该怎么工作了,只感觉力不从心,心绪不宁,无助无望,甚至静下心来读一本书都做不到,我没有方向,没有动力,甚至有时候陷入了对自我的怀疑,我颓了,我病了,我的生命陷入了一个沼泽地,急需要一种力量来接我一把,来激发我的勇气,点燃我的热情!
参加过宁波行走、苏州行走的我知道,教育行走有魔力,它就是这样一剂可以解救我的良药!但是,即使已经进了行走群,即使美仁们在群里的预热分享如火如荼,我还是没有勇气站出来分享,因为我深知自己目前的颓败状态,深知自己没有能够拿出来分享的东西,于是我飘过了前面二十场的预热分享。但其实我知道,我内心里是不甘心这样沉寂的,因为我一直觉得,没有参与分享,没有走上舞台,就不能算是参加了教育行走,终于,放过了翻书舞,逃过了旗袍秀,错过了粤语歌曲串烧,我报名参加了毛杰莉老师组织的张文质老师作品朗读,并且因为《唇舌的授权》这部作品成为了第一个出场的朗读者。这一次,我知道,我的勇气要回来了。
果然,在行走现场,我又找回了自己的勇气。这次的行走,课程比往届更丰富,有教育大咖对教育的创新见解,也有草根教师对教育的默默坚守;有对数字时代教育的思考,也有对偏远山村留守儿童的关怀;有民间力量的爱心关注,也有一线教师的个性表达,真正像王大庆老师说的“集先锋性、思想性、公益性、草根性于一体”,每一个讲师和分享者都带给我许多新的启发与思考,也让我重新找回了勇气。
从中国第一红校北京育英学校到中国私立学校的尽头鼎石学校,从武汉的传统文化学校到贵港的应试教育深入骨髓的乡村学校,原本可以用最美的姿态躺平的王学斌校长,不断地以身为尺丈量教育,只为追寻“真的教育”,看似不断在“折腾”,实则一直在前行,看似从高往低走,实则一直在跋涉,除中高考外,教育还有其他的可能性吗?中国的教育不是应该根植于中国的文化土壤上吗?能用中国最前沿的教育理念和实践为基层的孩子做点什么吗?……不断地追问,是一个教育的理想主义者对学生的无限深情,是对美好教育的勇敢探寻。
作为一个体制内的优秀教师,夏昆老师本可以用自己的经验安稳地继续自己的金光大道,却偏偏要从应试教育的窄门中为学生开一扇窗,用诗词鉴赏课、音乐赏析课、电影鉴赏课等为学生开启一个万花筒,为他们的生命注入缤纷的颜色,奠定美好、善良的人生底色,哪怕受到质疑,成为一个“无依无靠”的老师也无怨无悔。他的坚守,为的是给孩子们一双眼睛、一对翅膀,帮助他们看到更真实的、更丰富的世界,帮助他们飞得更高更远。
王晓斌校长也好,夏昆老师也好,他们的故事也许无法复制,但是我们却可以从他们的身上获取一种勇气,一种敢于直面现实的勇气,他们的故事让我知道,只要心中有方向,前路就不再迷茫。
在第一期写作研修班,我就有幸听过孙明霞老师的课,她的一句话让我至今记忆犹新:“我努力向上攀登,只为在高处与你相逢。”孙老师用她40年的成长故事告诉我们,她不仅早已经与那些“你”相逢,而且已经带动许许多多的人攀上了更高的山峰。她建立的教师成长联盟,在全国遍地开花,已达四十多个,有成员800多个,真真正正做到了“一个好教师大于一所学校”。明霞老师小时候也经历了许多苦难,但是她把苦难转化成财富,将自己活成了一道明亮的霞光,照亮了许许多多的人。她不畏惧困难,始终向阳而生,这份勇气来自引人向善、助人为乐的初心。
凡是参加过教育行走的老师,几乎没有人不知道小尘老师,不佩服小尘老师。谁也不知道她怎么能有那么大的能量,教育行走公众号的运行,四期“教育行走一起写吧”和“教育行走一起读吧”的发起、组织,每届教育行走的报道,简书平台、小打卡程序里的关注、点赞,还有每天朋友圈的各种分享,以及其他技术性问题的解答,你真的不知道她的一天是不是24小时,也真的不知道还有什么是她不会的,不管遇到什么问题,她总能给你满意的答复。她虽然话不多,但是心最细,也是最热心肠的。正如刀哥对她的评价,一粒尘土也有自己的光芒,小尘老师就是这样照亮了她身边的所有人,温暖了她身边的所有人。
当然,还有佟生老师、普利辉老师,还有宋桂芳校长、侯晓斌校长、王茂莲校长,还有邓秀华校长、蓝淑荣园长、夏莹校长、孙美霞校长等等,他们都在自己的土地上默默坚持自己认为值得的、正确的事情,坚守着自己对教育的那份关切与挚爱,他们都在努力让每一个学生、每一个学校,包括每一个“我”因为我的努力而变得更美好一些。他们的故事让我远方有榜样,脚下有力量。
其实,这次行走中,还有许许多多的美仁给了我力量,让我重新找到了勇气。清楚地记得有一天上午,听完课以后,我异常兴奋,在心里大声地对自己说:都这个年纪了,还有什么是不能失去的?都这个年纪了,还有什么是需要顾忌的?只要你认为是值得的、对老师和学生成长有好处的事情,那你就去做吧。
那一刻,吴希福校长说的“人活着靠幸运,更靠勇气和毅力”让我豁然开朗;那一刻,刀哥说的“教育虽不易,总有可为处”、“我们改变不了季节,但可以营造局部的春天”、“以自身为光,照一隅是一隅;以行动为径,走一程是一程”以及张文质老师说的“不要泄气,不要沮丧,不要因为可能被否定,就丧气”、“重点是去做,去改变,去行动,去联结”、“我们需要直面真实的人生,不退缩,不沮丧,建设我们期许中美好的世界。”这些话也在眼前越来越清晰起来。
张文质老师说:“不要想你为世界做了什么,要想想你为自己做了什么”,“如果我们不做,谁来做呢?”重拾勇气,我该为自己做点什么,然后为教育做点什么。重拾勇气,就从今晚的分享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