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经是周五了,还是能感觉到面对上周,内心是期待的,是的,是期待的,是一种心动、积极向上的感觉。写下“心动=积极的期待”这个标题后,突然意识到“积极的期待”的表达方式是否有误,期待就该是积极的啊,百度后的结果让我很坦然:著名的皮革马利翁效应,也叫罗森塔尔效应,验证的就是一种积极的期待,感知被“官方”认定,居然有那么一丢丢窃喜。
继周末两天的“思维导图”课程后,紧接着两天封闭的“TTT内训”和一整天的管理层会议,五天早八点到晚十点的高强度工作,我很理智地把周检视排在了可以缓一缓的状态下,让自己做每一件重要的事情都能专注当下,进入到那个Feel,和以往的事事强迫、上纲上线相比,有点儿长进。盘点一下,心动的十八周,经历的【大事件】和【小确幸】。
【Sandy周检视 2018第18周 20180430-0506】
大事件
【陪乖宝启动时间管理践行30天】
结束两天的“亲子时间管理课程”,我果断地把“陪伴小乖重启30天践行”列在了5月的三只大青蛙里。在此之前,我还一直骄傲地以为,我已经是一阶的学姐了,践行3个90天,一阶复训一次,对时间管理大部分的逻辑和操作是有切实体会的,孩子的时间管理不就是列列清单、做做记录、抓个青蛙、吃个番茄、打个标签、整个书桌,还有啥?不深入了解,没有发言权,更不要自以为是。不论是两天课程传递的道术器用还是案例中及现场的那些孩子们,都让我好好地冷静、反思一番。别说PK龙虎榜上那些“牛娃”:什么不间断录音频节目90天,两个月实现外国语学校录取的学霸,就连最基本的作息都没调好,东西不归位,家务不参与,学习不主动......OMG,这十二年,都忙活啥了?!教育不谈那么多虚头八脑的东西,首先得把最基础的作息习惯、学习习惯、生活习惯搞对吧,把孩子的内心点亮起来,让她能找到自己的优势区,不断向上生长。
如果说,这些想法是动力的话,真正让我心动的是乖同学结束课程回到家的行动。首先重新整理了书桌和房间,然后认真地制作了“看板”,完成了三项清单,我知道,她在意了,我的配合和推动该开始了。晚上练琴时间,鼓励她使用“计时器”,定时30分钟的练琴过程,她好几次回看餐桌上的计时器,那表情写着大大的“还没结束?怎么还没结束?”尔后又转过身去,继续练习,直到计时器响起。看她回头那“好吧,继续”的神情,心里不禁乐呵,也意识到她平常的练琴时间缩水是严重的,结束后,她有点如释重负,也有点淡淡的喜悦,趁热,和她讨论起使用计时器的感觉。晚8:30按清单表进入到洗澡时间,9点进入睡前仪式,启动“睡前悄悄话“环节,这些动作都是自动发生,我适时配合一下:“哦,是啊,都到睡前仪式时间了,妈妈还没处理完呢,看来你的效率比我高啊。”熄灯躺下,高调地肯定了她今日所行,看她香甜入梦,第一晚的践行顺利落地。第二天按照丫丫老师指导的番茄钟使用法,我认真地配合她完成使用前的沟通、使用时的环境保护、使用后的讨论,25分钟,她有一次内部打断,说是15秒左右的发呆,因为写了个“呆若木鸡”的词,“好吧,我需要更多地了解你,这位同学”,心底不自觉地发出这样的声音。休息5分钟后继续,很快完成了平时需要一个多小时的作业量,她貌似尝到了些甜头。我们就这样一个行动一个行动地推动,把清单、番茄钟、抓青蛙、执行记录和睡前反思都启动起来,过程中我只是鼓励、再推动,眼里看到的只是闪光点,很快,我们就等到了周末的班会时间。班会由一组组织,设定了3个分享名额,当看到LZC,同去上课的同学,我突然意识到,这是个机会,鼓励小乖也试试呗!过程并不容易,从拒绝到接受,从勉强答应到主动打稿,再到现场顺畅的两分钟分享,我清晰地看到了孩子被推动的脉络。设计一个可以触动的点,选合适的时机鼓励,以观众和服务者的身份陪伴整个过程,时不时正强化,不论结果如何给予闪光点的挖掘和结果的分享与思考,是的,就是这个逻辑。
反思一下,这是个“鸡生蛋还是蛋孵鸡”的过程?究竟是我的愿望和期待推动了她,还是她的行动鼓励了我,还真说不清,就像昨天早餐时间,她突然跑出个话题:妈妈,我认为我们家的家庭会议要增加一个议题,就是每个人都总结一下自己这周时间管理践行的情况,再看看要怎么调整一下自己的清单。哇,当刮目相看,我们虽有引导的价值,但孩子的成长何尝不在影响和推动着我们,心动是彼此的感觉。
【坚定选择早睡】
写下亲子班践行30天的目标:小乖和妈妈都是早睡,分别是21:30和22:30之前,我自己都有些意外。每每设定目标,都是想了这个还要那个,这次居然如此清晰明确地只要这一个,看到群里大家丰富的目标设定,有阅读的,有运动的,有减重的,有学习的......我居然不为所动,依然坚定,5月,我只要这件事,Less is More。看着小乖每天在习惯表上打勾,看着她有时完成所有功课到9点,然后快速进入到睡前仪式,赶在半点前躺下熄灯,我也受到感染。不是因此而喜悦,而是我也好想和她一样,早早地躺下,睡饱了,第二天,美美地醒来。心念越强,行动越有效。改在客厅完成睡前打卡,不把手机带到床上,果断熄灯入睡,持续几天,很快,我就适应了在五点半左右醒来,羡慕了很久的生物钟出现了,好欣喜。早起的两小时,稳稳当当地阅读、写晨间日记,听着丫丫老师讲亲子时间管理陪布丁遛弯,回来做个早餐,陪她慢慢享受,偶尔还能练十分钟流利说。当我只要一点点,我好想有机会拥有更多,而对于践行时间管理,践行早睡早起,我也貌似有了点儿底气。
小确幸
【思维导图再遇见】
哇,这小确幸可是大福利。因为它的临时出现,冲突了周日下午G197班厦门线下分享会,有遗憾,但绝对不虚此行。这是我第二次上霍老师的思维导图课程,开篇就刷新了认知。Mind map≠Picture,Mapping>Map,Note taking or Note making?是哦,特别好的角度,让我更进一步探究思维导图的核心价值,不只是线条、图片和文字,更在于彼此的逻辑与关联,结构与层次,呈现的画面感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思考与中心主题关联的主干分类,如何将结构在同一位阶建构起来;主干所延伸的枝干关键词如何抓取符合逻辑,怎么描述才可能激发联想,而非阻断思路;停下来看全局,重点关联在哪里,如何形成思考的回路,强化认知。而这些,与其说是学习“思维导图”,不如说是学习“思维导图法”,而思维导图是这个方法里的工具,帮助我们在需要的时候,厘清思路、发散思路、完成表达。听起来有点玄乎,举个栗子可能就明白了。譬如一张自我介绍的思维导图好了,如果中心主题是“我”,主干是出生、爱好、工作、学习,显然“出生”的思考是局限的,没有办法把我的信息完整呈现,那可以替换成什么呢?譬如:城市,可以展开和我有关联的所有城市,人生履历也就铺陈开来;譬如:标签,可以把属于自己的几个身份定位或是特质呈现出来。再举个栗子,关于主干延伸出来的分支关键词,如果“爱好”,写的是打球、画画、唱歌,看上去没有问题,实则有玄妙之处,可以调整的是,爱好延伸出来的是运动和艺术,当运动和艺术这个词出现时,是不是马上感觉到了不同,运动可以延伸出打球、跑步...可能会完整很多,而画画和唱歌被提炼到艺术的层级,有没有爱好上了个台阶的赶脚。事实上,被隐藏的更多的问题可能是这样的:我的爱好是音乐、英文、练字,这几个词的词义并不是一个位阶,音乐是一个范畴,而练字是一个行为,可以调整的是:音乐、英文、书法。没被绕晕的亲们,应该能看出点端倪了,思维导图哪里只是在画图着色,帮助记忆,它分明是在训练结构化思考,训练逻辑关联啊,这是个让人更聪明的学习工具,绘制的过程远大于结果。这些发现,源于霍老师引人入胜的上课方式与内容,也源于我对她积极的期待,她的课程,我从来都是心动的。基于这次学习,我在这周两项工作上的小尝试,不论速度还是结果都是欣喜的,细节嘛,留着下周检视慢慢说。
【一个解惑一次尝试】
上周接到了一个“求助”,小伙伴工作遇到瓶颈了,我相信,这样的工作是很多管理层的工作日常,不论微信、电话还是面对面,短则半小时,长则几个小时,我习惯选择面对面的方式,耗时,但更直接有效,很多信息是隐藏在眉目神情间,文字只能表达部分。
大约起了三分钟的头,我突然想起了前一天和财务总监利用办公室大玻璃梳理课程架构的画面,拿来白板笔,边聊边写,边问边记,全程采用“启发式提问”和“头脑风暴”,不断推敲一个逻辑和思路,陈列问题-优先级排序-收集问题数据和信息-探究导致问题可能的原因-思考可能的解决方案-明确下一步行动,方向一点一点清晰,重点是所有的方向都没有出自于我,我只是个引导者。这和以往我们总扮演着“智者”或“过来人”的角色,给建议给方法,给答案给要求,感觉大不同。我是轻松的,她是自信的,所有问题,当事人都是解决它最核心的环节,无人能取代。这次意外的尝试,回忆起来有那么点儿“心理咨询”的感觉,但绝不同于“心理咨询”,叫“心理疏导”好像更贴切,但又有辅导的成份。更妙的是,因后续有会议,我设定了十点的提醒,中途我确认了一次时间,最后在10点到来的那一刻,完美结束。谢谢小伙伴的信任,让我有了这次特别的体验,我没法说,这是哪一次的学习所带来的结果,更贴切地说,是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乖爸出差的一周,要照顾好自己,照顾好小乖,照顾好布丁,照顾好工作,没有落下什么,没有冲突,没有火急火燎,没有匆忙。温和的氛围如栀子花开,积蓄了一冬的精华,淡淡飘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