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来令人神往着有闲暇时间,做着悠闲情趣的事儿或隐居与世隔绝;红尘无扰,清净自在的生活。然当下称其为:躺平。不去艰苦奋斗,挣得钱够自己生活就好,无奈活得累也过不了自己想要的生活。所以不上进,不买房,不结婚。这正应了时下流行很火的一首顺口溜:
“我来人间一趟,本想万丈光芒。谁知世人模样,只为碎银几两。
我来人间一趟,只为与你相伴。谁知世间清凉,淡了你的模样。
我来人间一趟,无意打碎西阳。却被劝返天堂,只来人间一趟。”
读来虽诙谐却触动人心。生命的短暂抑还沒有意义,但有目的。探索人生终极三问:“我是谁?我来之哪里?我将往哪里去?”人生这一个终极目的是要了解自己,然后作出选择:出世还是入世。
儒家提倡积极入世,帮助世人,贡献社会;而道家则崇尚自然无为的人生态度,譬如老子的“老死不相往来”。这就是出世和入世的区别。其实中国文化是一体的,是形而上的。入世者:在体验人生舞台上去积极扮演好自己的角色。但无论你演的怎么样,舞台总有落幕时;出世者:是以离开人生舞台,回归永恒的自由为目的。只要你不执着舞台上的任何东西,自然也不受舞台落幕的影响。所以,人生有种三境界:1看山是山。即看见什么就执着于什么,被事物的表面现象所迷惑。2看山不是山。即寻觅世界的真相,明白这个世界有虚幻泡影。3看山还是山。即能熟练辨别,任何时候都不被外相、境界所迷惑。如看电影:看电影是电影(入幻),看电影不是电影(破幻),看电影还是电影(可认真而不当真)。观电影法可用双意识焦点:一个辅助旁观,一个辅助体验。去细微观察自己是如何入戏,洞悉相运行的机制。由演员蜕变成观众,不当真破一切幻。
躺平的确是无奈之举,僧多粥少的理想岗位,在竞争激烈的社会里,而且不公平的内卷。人决定放弃靠拼命工作来赚钱,放弃不断产生焦虑而伤身的生活模式,而采取主动降低自身欲望,从而缓解生存压力的一种生活哲学。选择同庄子那样,崇尚自然无为的和选择隐修专注研究学问的生活方式。有学识的编程设计、网上授课等。或做博主、或自导自演的抖音等,已有好多乐在其中成“网红”。当然也有只会散散步的低头族或啃老族。
古代由于科举制度选拔人才的稀少,加上儒家与道家思想的主导,许多不能出仕的诗人,往往选择了归隐,由此闲情隐逸诗成了众多文人墨客所喜爱的一类题材。如陶渊明《闲情赋》找不到出路:“若凭舟之失棹,譬缘崖以无攀。”在自然中找能够安慰他的青松之余荫,和感叹时间的流逝和前路之长远忧伤,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闲情,使他成了理想的感伤者。又如生在明末清初的李渔借书寄托自己的闲情,他有着一双善于发现生活艺术美的眼睛,对生活环境诗情画意与生活内容的情趣意境更为讲究。不仅能从万物的细微之处滋养美感,还能够在生活的点滴中寻得乐趣。贾岛曾有“言师采药去,云深不知处”的归隐环境描写,对自然山水的精彩描摹,多安逸生活情趣的歌咏,对高洁品质的不懈追求,以及对字句、表现手法的反复推敲,成就了闲情隐逸诗,创作出众多名篇。
很多的文人墨客都比较注重修身养性,因此,吹箫抚琴、吟诗作画、登高远游、对酒当歌就成了有闲之人生活写照,现让我们学一点,少一些物欲横流,多一些闲情雅致。
1、焚香:既能悠然于书斋琴房,又可缥缈于庙宇神坛;既能空里安神开窍,又可实处化病疗疾;既是一种精英文化,又是一种大众文化。在客厅里摆上一个香炉,焚上一柱香,闭目养神,静静地感悟香气中带来的奇妙感受。熏香还有助于提神醒脑、消除疲劳,浮躁的心也会变得踏实。
2、品茗:茶能静心、静神,有助于陶冶情操、去除杂念,一杯一盏间,尽是人生工夫。在慢斟细品里,是一种闲适,更是一种人生态度。
3、听雨或听滴水声:带给人宁静、惆怅、沧桑的感觉,听雨音声声拨人心弦,让雨丝敲击淡淡的思绪,心在这时也变得透明。
4、踏雪:欣赏雪花的晶莹剔透,冰清玉洁,让人想到在这凡尘世界也要保持一种像雪花一样的纯洁无瑕,保持一份超凡脱俗、高洁的心境。
5、赏月: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弯月与月圆,这一意象常常成了人类思想情感的载体,意蕴十分丰富。
6、酌酒:酒文化的精神以道家哲学为源头,追求绝对自由、忘却生死利禄及荣辱,是酒文化精神的精髓所在。
7、莳花:人们借助于自然界的花草作为修身养性、陶冶情操、美化生活的一种方式。
8、寻幽:浩瀚的美景有着深邃幽缈、高不可攀、深不可测的含蓄之美,在闲暇之时多去走走,去感受大自然带来的美好的幽雅胜地。
9、抚琴或听音乐:一杯香茗,一曲清音,任丝丝清香冲淡浮尘,幽幽琴声带来一片清雅、宁和。音乐的洁净精微,能让人感发心志、泻泄幽情,化导不平之气、升华心灵意境。
也许,我对闲情的理解不只停留以上在赏花酌酒和周游世界的角度上。但那实际上都是悠闲自得的具体表露。我认为当一个人从心里感到有闲情的时候,一定会信马由缰的去探索,来对发现事物有抒发的欲望和感叹!去认识人与事物之间的发展规律,从而去改变自我。然后去不断地超越人世间所有的人情世故和悲欢离合。
守望着岁月同时遇到困惑时,方知精神支撑力量的重要。精神就是人们永远渴求的食粮,是人对生活的态度,闲情中得到生活对人的某种启示。由于有了希望,便有了对生活的更新和思想的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