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这周末带我去眼镜店重配一副眼镜吧,现在这副看不清楚了。”
我心里一惊:这是度数又增高了?!
“你们现在还做眼保健操吗?”我试探着问。
“在做。不过有时候老师拖堂,或者班主任要讲事情,就没法做了。”
“课间休息时,看书时间长了,记得抬头远眺,让眼睛放松一下。”
“哎呀,妈,我想起来就做了。可作业一多,谁还顾得上这个?你是不是不想给我配新眼镜?”孩子的语气里带着不满。
“不是不想配。你有不近视的基因,好好保护视力,度数才不会增加得快。”
“我们班几乎全戴眼镜!现在学习压力这么大,不近视才怪!您别老拿您和爸说事儿,现在跟你们那会儿根本没法比!”孩子一句话,把我到了嘴边的道理全堵了回去。
我想对孩子说的是“学习能把眼睛学近视”是个伪命题,我和你爸就是例子。
我和孩子她爸大学毕业入职体检时,我们的裸眼视力都在4.8以上。我妹妹博士毕业,眼睛也没近视。同样都是高强度学习,为什么我们都没近视呢?
反复思量,我总结了以下几点原因。
第一,电子产品的“包围”
如今,手机、平板、电脑充斥生活,孩子们很难抗拒诱惑,长时间沉浸在近距离的电子屏幕前。屏幕蓝光不仅损害眼底,还影响睡眠,间接加速了近视。
而三十年前,这些产品尚未普及,我们的眼睛有更多的“喘息”机会。
第二,户外运动的“消失”
户外运动的关键在于“户外”,而不仅仅是“运动”。原因在于:
1、自然光照:阳光能刺激视网膜释放多巴胺,这种物质被证明能有效抑制眼轴变长。
2、视野开阔:在户外,眼睛会自然地进行远近交替的调节,有助于放松睫状肌。
3、光照强度:户外的光照强度远高于室内,对预防近视大有裨益。
如今我们住在城市里,孩子们的活动多在室内,接触广阔天地的机会寥寥。而三十年前的我们,放学后可以在田野上恣意奔跑、玩耍、嬉闹。
第三,遗传的“变异”
遗传因素是个人无法控制的。如果父母都近视,孩子近视的概率就会很大。我们家族没有近视史,按理说没有近视基因。即便如此,从孩子上学起,我们也不敢掉以轻心,一直采用适当的方法保护她的视力。然而,遗传在学业和升学的双重夹击下发生了“变异”,没有近视基因的孩子近视了,而且度数还在一点点增高。
曾经,在我看来“学习能把眼睛学近视”这个伪命题,在当代教育下反了身,成了真命题!
现在,我能做的只剩不断地提醒:
1, 认真做眼保健操,给眼睛片刻的休息。
2、有意识地定时远眺,每隔45分钟,望向10米外的远处至少20秒。
3, 保持正确的学习姿势,严格遵守“一尺一拳一寸”的原则。
我知道这些提醒有些无力,但在当下,这或许是一个母亲能为保护孩子的视力所能做的为数不多的努力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