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穷不是一件乐事,但不能因为贫穷而影响了自己的乐事。“财务自由”是个伪命题,财务无自由。唯有志向、使命感,能带来内心强大的快乐。
原文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华杉详解
“箪”(dān),是盛饭的竹器。“巷”,有两解,一是指街巷,二是指房子,这是是指房子,陋巷,就是陋室的意思,所谓“环堵之室”。
孔子赞叹颜回:颜回真是贤德的人啊!一天就吃一箪饭,喝一瓢水,住在很窄小挤迫的房子里。换个人,早就不胜忧愁苦闷,颜回却仍然不改其乐。颜回啊颜回!真是贤德的人啊!颜回是孔门七十二贤之首,孔子最得意的首席弟子,孔子对他,也是非常佩服和敬重,每次提到,方方面面,都赞叹不已。穷居陋巷,不改其乐,是颜回的典故。
安贫乐道,是儒家的价值观。贫穷不是一件快乐的事,但是不为贫穷而焦虑,能内心强大,安心静气,不改自己的原则,不改自己的追求,不改自己的计划和节奏,不影响内心的安定和快乐,这就是修养了。我们总是在物质上没有安全感,追求“财务自由”,有多少财务能自由呢?绝大多数人终身也达不到所谓“财务自由”。少部分自以为达到的,随着财富的增加,维系自己生活方式需要的财富会越来越多,钱越多,越担心以后没有怎么办。所以财务自由是没钱的时候“不成熟的想法”,有钱之后就没那想法了。财务自由是一个伪命题,财务无自由,往往是刚刚得到,就马上失去了。另一种更离谱的情况,是刚刚得到财务“自由”,快乐就失去了,就焦虑了、抑郁了。为什么呢?因为一直追求财务,财务有了之后,就没追求了,没意思了,累了,疲了,厌倦了。
快乐的失去,往往是因为人生目标失踪,没有志向,没有追求,没有使命感。有志向,则内心强大,一切自足,超越贫富,不为外物所移。物质的富有是一件美妙的事,内心的富有是一件妙不可言的事。内心的富有是什么?是志向,颜回的志向,是实践老师的学说,创造理想社会。如果自己没有机会实践,就传播老师的学说,以待后人。
“不改其志”,就是不为物质而改其行,也不会为一时的贫穷而忧愁。颜回因病早逝,大概四十岁以前就死了。如果他能像孔子那样活到七十岁,他也至少会门生满朝,逃离满天下,不会为穷所困吧。即使这样的机会也没有,他也会像伯夷叔齐一样,不改其志。
不改其志,就是不改其乐。有钱人的快乐,在穷人想象之外,有志者的快乐,也在有钱人想象之外,君子之乐,乐在其志也!权力也是一样。权利的快乐,远超金钱。但如果当权者没有志向,则会腐化堕落,身死国灭,跌入万丈深渊。若有权力,又有志向,则修己达人,安邦定国,经天纬地,远近悦服,万国来朝,王者之至乐也。
志向,只有志向,才是快乐的根本保障。
刘澔觉
为什么不能追求钱,不能追求权?因为钱和权是个无底洞,钱权是无限的,有十块能吃十块的,有一百的时候能吃一百的,有一千的时候能吃一千的。最后吃到顶天,上十万上百万,吃天价饭。最后把自己吃了。
“知止而后有定”,是《大学》里很核心的内容——止定静安虑得。整句话是:“止,是“止于至善”的“止”。止于什么样的至善呢?就好像到家了一样。
定,是志有定向。人若先晓得那所当止的去处,其志便有定向,便无所疑惑。
静,是心不乱动。所向既定,心里便自有主张,不乱动了。
安,是安稳的意见。心里既不乱动,自然随遇而安,凡物都动摇他不得。
虑,是处事精详。心里既是安闲,则遇事来,便能仔细思量,不忙不错。
得,是得其所止。既能处事精详,则事事自然停当,凡明德、新民,都得了所当止的至善。
有一种说法叫“太忙的人不能成功”,非常有道理!人为什么会那么忙呢?就因为不知止处,不知至善之地,所以就到处把捉,什么机会都不愿错过。其实只要志有定向,清楚自己的使命,就能有所为,有所不为,日积月累,自然水到渠成。
成功是一种时间现象,因为我们总是低估成就一项事业所需的时间,所以总是焦虑,心不定,心不静,心不安,总是做乱动作、废动作,这就是学习“止定静安虑得”的现实意义。
其实,有什么事是你自己心里不明明白白的呢?只是因为有了私心,就心不正,意不诚,从而自欺欺人地找借口、装糊涂罢了。
人最重要的就是要知道自己做什么,如果你的决策逻辑是钱,那么你就会只要有钱赚,有大钱你就要去忙活它,那赚钱的机会那么多,你自然是看到就冲上去。你检查一下自己的私心想开豪车,想有钱风光,想别人来说你牛逼。虚荣心作祟,自己和自己卷,自己给自己挖坑。其实无论做人还是做公司,都一样。最怕的就是什么都做,最后别人就失去了选择你的逻辑。志向和你贫穷还是富有是没有关系的,只要你在你的志向上日积月累,定能有所感受。
止定静安虑得,已经说的很明白,总结的很透彻,践行就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