捧起吴非老师《照亮校园的常识》来读,几乎每篇都感受特别深,但有时却又不知道该怎么做。
比如《儿童的好奇心何以丧失》一文,作者说到20世纪80年代电视进入家庭带给人的启示说:“培养儿童对外部世界、对自然的认识,存在很多机会,有大量的事情可做。时下因为教育观的落后,因为‘生意经’,出于攀比心理,把儿童圈进名目繁多、以‘训练’为主的‘特长班’,不利于儿童思维的自然发展。特别是让儿童过多地待在室内、过多地利用电子产品学习,效果不一定好,对感官感知的发展不一定有利。任何一种违背自然规律、片面鼓吹‘从娃娃抓起’的教育,都有可能造成对童年认知的阻滞甚至伤害。”
说到有好奇心的儿童为什么上学后正常的思维会出现停滞,他说“在学校和家庭中,教师和家长喜欢表扬‘听话的孩子’,表扬‘刻苦的孩子’,表扬‘积极向上的孩子’,结果很多儿童被现行教育教‘乖’了;被驯化了,‘灵性’也就荡然无存。这类观念顽固不化,困扰教育界多年,成为‘规矩’,成为风习,积重难返”这是反教育行为。
说到反教育行为,他说“多年以来,儿童经常被教育‘不要和陌生人说话’,这样,他与外界接触的大部分渠道就被切断了。没有了‘世界’,剩下的是亲友、老师选择好的‘安全地区’,他只能接触亲友老师认可范围内的人,而这些人的思维和习惯很可能是‘一模一样的’,他们思维趋同,生活方式接近,形成‘圈子’。小孩子从小就莫名其妙地被灌输‘外面坏人多’,大批他能交流学习的人被毫无道理地摒除了;他误以为世界邪恶、黑暗、恐怖,即使有想象,也是有限的、阴暗的。恐惧变多了,好奇心自然丧失,进而走向庸俗。”
……
这篇文章里,类似这样的观点、语句有很多。就我周围的教育来说,就我听说的现象来说,我感觉这是一篇反现代教育普遍现象的文章。从读过来的几篇文章中,作者这样的思想都显而易见,也就是说作者感觉我们的教育出了不少的问题。从作者所进行的深刻分享来说,我感觉吴老师看教育站位很高,目光很远,他看到的是现在,考虑到的是未来。应该说,在吴老师看来,现在的功利思想扭曲了我们的教育。很多说法我很赞同,比如说,从那么多的伟大的科学家身上,我们确实不能用“听话”“刻苦”驯化孩子,那样我们的社会就缺乏了很多创造性;功利教育让孩子短视、急躁或者看不到希望、漠然等。这些教育问题的出现,有个人原因,如只喜欢听话的孩子,这主要是我们人性中的懒惰原因和老师没有引导孩子发展的能力所致,我们做老师的理应去思考,去改变自己。但这又不完全是老师的问题,里面有思维定式,也有社会原因。在一个功利的世界里,到哪里去找那么多出淤泥而不染的老师?由此我想到了张文质老师说的当老师应该具备的条件——确实热爱教育,家庭经济条件很好。而对于“儿童经常被教育‘不要和陌生人说话’”则不是老师的问题,而是社会的问题了。这不是推卸责任,因为这一点我们都懂。在这一点上,我们老师能努力做的,就是努力往孩子的心灵上播撒真善美的种子,在社会上努力传播正能量。
说到撒播真善美的种子,我一下理解了我现在跟着致良知平台学的阳明心学,我突然理解了为什么让大家不遗余力地去发展更多的人加入进来一起学习。原本看到里面的要求、纪律还有点不是很喜欢,但现在明白了。如果人人都能存天理、去人欲、致良知,那么我们这个社会不就处处安全了,我们不就不那么担心孩子的安全问题而教育他“不要和陌生人说话”等了吗?
吴非老师看得很透,我思考得不深,但我知道有时一些改变就是需要自下而上一点一点地去进行。
多学习,看到更多问题,努力不辜负老师这个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