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思录》16
一,道体17

39 问心有善恶否?曰:在天为命,在物①为理,在人为性,主于身为心,其实一也。心本善,发于思虑则有善有不善。若既发,则可谓之情,不可谓之心。譬如水,只可谓之水。至如流而为派,或行于东或行于西,却谓之流也。(《河南程氏遗书》卷十八,页十七上)
或问:心有善恶否?朱子曰:心是动底物事,自然有善恶。
且如恻隐是善也。见孺子入井而无恻隐之心②,便是恶矣。离着善,便是恶。然心之本体未尝不善,又却不可说恶全不是心。若不是心,是甚么做出来?(《语类》卷五,第三十四条,页一三九/八六)
履之③问:“心本善。发于思虑,则有善不善”,如何?曰:疑此段微有未稳处。盖凡事莫非心之所为,虽放僻邪侈,亦是心之为也。善恶但如反覆手耳,翻一转便是恶,止安顿不着,也便是不善。如当恻隐而羞恶,当羞恶而恻隐,便不是。又问:心之用虽有不善,亦不可谓之非心否?曰然。(《语类》卷九十五,第八十九条,页三八七二/二四三八至二四三九)
问:发于思虑则有善不善。看来不善之发有二:有自思虑上不知不觉自发出来者,有因外诱然后引动此思虑者。······曰:谓发处有两端,固是。然毕竟从思虑上发者,也只在外来底。天理浑是一个。只不善,便是不从天理出来。不从天理出来,便是出外底了。视听言动,该贯内外,亦不可谓专是外面功夫。若以为在内自有一件功夫,在外又有一件功夫,则内外支离,无此道理。须是“诚之于思,守之于为”④,内外交致其功,可也。(《语类》卷九十五。第九十条,页三八七二至三八七三/二四三九)
问:“心既发,则可谓之情,不可谓之心”,如何?曰:心是贯彻上下,不可只于一处看。《《语类》卷九十五,第九十二条,页三八七三/二四三九)
又曰:“既发则可谓之情,不可谓之心”,此句亦未稳。(《语类》卷九十五,第九十三条,页三八七三/二四三九)
〔译文〕
有人问:心是否有善恶之别?回答说:体现在天的层面来说 称为命,体现为义的层面叫作理,体现在人的身上称作性,主宰人身的称为心,其实都是一回事。心原本是善的,产生的思虑,则有善有不善。已经表现出来的称作情,而不能称作心了。比如水,只能称作水。至于流动而成为水流,或流向东,或流向西,只能称作水流了。
笔记:
心即理,性即心之体,情即心之用。心本善,但因人有思虑,便有善恶之分。若心已发而为情,则可称为情,而不能称为心。正如水一般,只能说它是水,至于水流向东或向西,那便是流的现象。
①《河南程氏遗书》,朱子于此条注云:“在义为理”疑是“在物为理”。(卷十八,页二二六)
②《孟子·公孙丑第二上》第六章。
③朱子有两门人字履之,一为方大壮,一为刘砥。《语类》卷五,第六十二条,页一四六/九十,与卷七十一,第三十二条,页二八四四/一七八七,同为道夫所录。道夫于前者只称“履之”,于后者则称“刘履之”。故知此处屈之为方而非刘。
④《伊川文集》卷四,《动箴》,页四下。
40 性出于天,才出于气。气清则才清,气浊则才浊。才则有善有不善,性则无不善。(《河南程氏遗书》卷十九,页四下)
朱子曰:气是敢做底,才是能做底。(《语类)卷五。第九十七条,页一五八/九八
问:性之所以无不善,以其出于天也。才之所以有善有不善,以其出于气也。要之,性出于天,气亦出于天。何故便至于此?曰:性是形而上者,气是形而下者。形而上者全是天理,形而下者只是那渣滓。至于形,又是渣滓至浊者也。(《语类)卷五,第九十四条,页一五七/九七)
又曰:孟子言才〔孟子曰:“若夫为不善,非才之罪也”(《孟子·告子第六上》第六章)],不以为不善,盖其意谓善性也。只发出来者是才。若夫就气质上言,才如何无善恶?(同上,卷五十九,第三十二条,页二一九一/一三八一)
又曰:程子曰,“性即理也。理则尧舜至于途人,一也。才禀于气。气有清浊,禀其清者为贤,禀其浊者为愚”①。张子曰:“形而后有气质之性。善反之则天地之性存焉。故气质之性,君子有弗性者焉。”②愚案:程子此说才字与孟子本文小异。盖孟子专指其发于性者言之,故以才无不善。程子兼指其禀于气者言之,则人之才固有昏明强弱之不同矣。张子所谓“气质之性”是也。二说虽殊,各有所当。然以事理考之,程子为密。盖气质所禀虽有不善,而不害性之本善。性虽本善,而不可以无省察矫揉之功,学者所当深玩也。(《孟子集注·论孟子·告子第六上》第六章)
叶采曰:性本乎理,理无不善。才本乎气,气则不齐。故或以之为善,或以之为恶。(《近思录集解》卷一,页二十八)
〔译文〕
本性出于天赋,材质出于气质。气质清澈,材质就清澈;气质污浊,材质就污浊。材质有善有不善,但本性全部都是善的。
笔记:
性即理:程颐认为“性即理也”,这意味着人性本善,就像天理一样。他将性比喻为理,认为性是宇宙的普遍法则,存在于每个人心中。
气的影响:人性中的“气”有清浊之分,清者贤,浊者愚。气禀决定了人的贤愚,这表明除了性之外,气也对人性有影响。
理与气的关系:程颐认为,讨论人性不能只讲“性”,还要讲气。理与气结合起来,才能全面理解人性。他认为气禀也是一种性,因此提出了“气质之性”的概念。
性出于天,才出于气这一观点,强调了性和才都与气有关,但性的本原是善的,而才则有善有不善。
①《河南程氏遗书》卷十八,页十七下。②《正蒙·诚明第六》,《张子全书》卷二,页四十二。
净心斋笔录
二0二五年十一月二十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