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11-23

超越“长期投资”的局限,“耐心资本”更具深度,“知性投资”能提升

前言“长期投资”常沦为凑数口号,“耐心资本”是更具深度的进步提法,而“知性投资”方触及投资哲学的本质。

在投资者教育文本中,“价值投资、理性投资、长期投资”常如修辞排比般并列出现。其中,“长期投资”一词尤显空泛,多为追求口号工整而设,其内涵往往止步于“避免频繁交易”的浅层劝诫,未能深入投资的核心要义。

五年前,笔者曾撰长文探讨“知性投资”,并分别批判了“价值投资”与“理性投资”的局限性。然彼二文(《“知性投资”之浅见,比“价值投资”更久远的哲学传承「序」》、《“理性投资”存局限性,追求自知之明的“知性投资”更为切合实际》),虽力求深究篇幅均超五千言,若与《道德经》之精微深邃相比,实不及万一。本篇续作前序,剖析口号化的“长期投资”,并进一步阐述“知性投资”的哲学根基与内涵,冀望能为读者提升投资认知与境界略尽绵薄心力。

一、长期投资的局限,在于将时间维度误作价值尺度

“长期投资”,究竟多久才算是长期呢?先用略带感性语句来探讨下。鄙人认为“长期有多长”跟“远方有多远”一样,没法量化确切,没有标准答案,当学歌词“你问我爱你有多深?月亮代表我的心!”来作答,“你问我长期投资要多长?天地父母是爱你的!”。

“长期投资,究竟以何为期?” 三月、三年,亦或十载?难有定论。若投资者不幸于2007年沪指6124点或2015年5178点高位入市,即便坚守持有至今,2025年末沪指突破4000点,历经十余载,许多深套投资者恐仍未解套,其间能坚持低位补仓或定投者实属少数。可见,简单信奉“长期投资必然盈利”,说服力不及一句诗意的“送你一朵时间的玫瑰”。四年前,2400多元买入贵州茅台者,今股价在1400多元左右徘徊,浮亏1000多元,坚守长期投资者,或许只能祈祷“价值的玫瑰,来年花再开”。

机械奉行“长期持有”的教条,已暴露其显著缺陷:

时间陷阱:过度推崇“复利神话”,忽视产业周期的兴衰更迭,昔日巨头柯达的崩塌即为明证。

价值幻象:巴菲特早期的“雪茄烟蒂”策略在数字时代面临挑战,Blockbuster错失向Netflix转型的契机,即是价值误判之例。

人性悖论:要求普通投资者承受“十年不卖”的心理煎熬几近苛求,2000年互联网泡沫破裂普遍退出行为,皆揭示了人性承受力的极限。

“长期投资”理念的根本局限,在于将“时间”本身错误地等同于“价值”的创造,忽视了认知必须随环境变迁而持续迭代。真正的投资智慧,不在于持有时间的长短,而在于认知的深度与行动的自觉,尤其是在当下做出基于充分认知的最优决策。

二、 “三观”中的“世界”是四维的,时间只是一个维度

常言“三观”,即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居于价值观与人生观之先。一切价值判断与人生选择,皆源于我们对世界的根本看法。

“世界”一词,本源于佛教概念:“世”指时间流变,如说往世、今世、来世,代表过去、现在、未来。“界”指空间延展(长、宽、高三维)。二者结合,构成我们生存的四维时空框架。这个“世界”本是客观存在,与“人”无涉。一旦“人”介入其中,便衍生出人生观、价值观以及处世哲学。如“出世(界)之心行入世(界)之事”、“世(界)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来世(未来的世界)再结夫妻缘”等。【注:人们常偷懒,把“世界”简称为“世”】

个体的世界观受其生命长度与空间经验的局限,古人云“夏虫不可语冰”,“三季人”活不过冬,就别跟它谈四时景色了,它的生物基因繁殖下来,甚至文化记忆(如有)传承下来,没有冬天的认知,所以聊得了夏日的繁花锦簇,就别谈冬月的冰雪世界了。

我们存在于四维时空之中,理解、认知并尝试影响改变世界。对过去世界的认知广度与深度,决定了我们世界观的宏大程度与预知能力,所谓“鉴古而知今”、“未卜先知”、“料事如神”等描述,亦同此理。

拔高投资境界,提升预知能力,首要在于拓展世界观,力求突破个体在时空尺度上的天然局限。

三、 时空一体中华“宇宙观”智慧,在历史的长河中与道同行

与“世界”异曲同工,“宇宙”是源自战国《尸子》的中华本土概念:“上下四方曰宇,往古来今曰宙”。“宇”为空间,“宙”为时间,二者合一,构成了对天地万物的整体认知。此思想,首次将时空维度整合为哲学概念,较西方“时空连续体”理论早两千余年。

《尸子》提出“天地万物一体”的有机整体观,认为日月星辰的运行遵循内在“理数”(自然规律),而非神意或偶然。此思维深刻影响了中国古代科技:张衡的“浑天说”与浑天仪,体现了对时空统一性的实践探索;僧一行实测子午线,则是对时间流转中空间秩序的量化追寻。

这一哲学在《周易》中表现为“观变于阴阳而立卦”,以象数模型推演天地运行规律,蕴含“顺时而动”的实践智慧。《淮南子》所言“宇宙生气,气有七襄”,亦视宇宙为动态生成、气化流行的整体。

人类的一切活动,包括投资,皆是在动态关联的宇宙中寻求秩序与平衡。《道德经》强调“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认知的升华在于顺应规律。长期投资的真谛,并非僵化地执着于时间长度,而是对宇宙运行节律的敬畏与顺应。它要求我们在不确定性中保持定力,于变化中识别恒常。

“宇宙不分,动静不二”。真正的远见,不是预测风暴,而是学会在风雨中建造方舟,顺应天时、地利、人和的深层节律。唯有如此,才能在历史的长河中锚定方向,与道同行。

四、以天地之心观照世界,投资便升华为一种生命态度的修行

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揭示了时空是相互关联、不可分割的统一体。这一现代科学观念映照至投资领域:资产价值的演进,不仅是空间维度(价格)的分布,更是时间维度上势能的积累与释放。唯有将投资决策置于时空联动的框架下审视,方能洞察周期律动背后的结构性机遇,在变动中把握好获趋利避害的节奏。

当投资者能以天地之心观照世界,便不会执着于短期价格的涨落,亦不将“长期”奉为僵化教条。真正的长期视角,应该跳出个体生命周期的局限,以福荫子孙的四维视角穿透迷雾,以更悠远的时间尺度(如三五代以至于百代)来衡量当下决策。如同植树,不急于求其瞬间成荫,而重在深耕厚土、静待时至。

如此,投资便超越单纯的财富增值手段,升华为一种生命态度的修行。在时间的长河中,个体虽如微尘,若能以历史为镜、以规律为舟,则微尘亦可映照星辰。保持清醒的认知,不为市场喧嚣所动,这种定力源于对自然节律的深刻体悟,亦是对人性弱点的不断超越。

西方实践提供了范式参考:桥水基金的“全天候策略”通过周期对冲实现动态平衡;特斯拉通过持续迭代产业链印证“变中求久”;微软在纳德拉领导下的“移动优先、云优先”转型展现了战略弹性。这些案例共同揭示:长期价值的实现从不在于固守持有形式,而在于持续响应内外变化的敏捷性。资本的真智慧,在于融入时间之流,借势而转,因机而动。

将东方“天地之心”与西方系统化策略相融合,构建既稳健又富生命力的投资范式,在不确定的时代洪流中锚定恒常方向。“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之心,逐利的投资,也能弘扬社会责任与可持续发展。

五、 从“长期”到“耐心”,“耐心资本”是更进步的投资理念

当下,“耐心资本”是一个在金融、投资和经济发展领域广泛使用的概念,它的含义是通过多个权威报告、政策文件和学术研究共同塑造和明确的。

针对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后,新兴市场面临的长期投资不足问题。国际金融公司(IFC)在2009年首次系统阐述了“耐心资本”的概念,将其定义为:愿意承受更高风险、投资期限更长(通常7-10年以上),并追求可持续长期发展而非短期财务回报最大化的资本。此后,OECD、UNCTAD等国际机构及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均采纳并扩展此概念。

在时空协同的视角下,耐心不再等同于被动的等待,而是对趋势加速度的精准感知与前置响应。

在中国语境下,“耐心资本”被赋予鲜明特色。2023年中央金融工作会议及后续政策文件强调,要培育“耐心资本”,引导其支持科技创新、绿色转型、普惠养老等国家长期战略领域,尤其是那些研发周期长、失败率高的硬科技和基础研究。它要求资本能够克服市场短期波动,陪伴企业穿越经济周期。

东方智慧中早已蕴含“耐心资本”的哲学底蕴:

《易经》有云:“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强调在坚守核心的同时洞察趋势,于关键节点果断调整,变通才能持久。

儒家“时中”思想(《中庸》“君子而时中”)追求动态平衡,强调为人处世需根据时势动态调整,以保持无过不及的中正状态,与被动形成鲜明对比。

“商圣”范蠡“三聚三散”的典故,揭示资本应如流水般运转(“财币欲其行如流水”),而非冻结式长期化。

因此,“耐心资本”并非“长期投资”的简单翻版,而是对其超越。它融合了长期视野、战略定力与动态响应能力,是更进步的投资理念。真正的长期主义,不在于执守形式上的持有,而在于发展中有所坚守的随机应变。

许多经济学者和智库也对“耐心资本”进行了研究和定义,进一步丰富了其内涵。研究领域有发展经济学、可持续金融、影响力投资等。学术界普遍认为,耐心资本是解决市场失灵、推动包容性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工具。它不仅仅是“长期的钱”,更是一种投资哲学和价值观,强调资本的社会和环境责任。

六、融合耐心与认知的哲学,“知性投资”助力财富与认知双重升华

几年来,笔者所倡之“知性投资”,其核心在于理性判断与感性良知的深度融合。它不依赖口号,崇尚对商业本质的深刻理解与对时局的清醒把握,承认理性有限,强调在不断审时度势中洞见真谛。

“知性投资”框架下的“耐心”,是知性驱动的动态过程:

它反对无思辨的久持:不排斥长期,但警惕教条化的长期持有。它尊重价值,却不为价值标签所困。

它强调认知升维:可融合康德“先验综合判断”的理性框架与王阳明“知行合一”的实践智慧,既需深度研究(格物),更需适时行动(致知)。

它注重人性驾驭:结合索罗斯“反身性理论”与东方“物极必反”的智慧,在市场泡沫与恐慌中保持主动的耐心。

它鼓励工具创新:运用ESG评估、产业链、金融大数据等现代工具,使“耐心”得以具象化,并指导如ESG基金、碳中和ETF、长期理财、“诗与远方”等ETF策略组合的研发。

查理·芒格的跨学科思维、霍华德·马克斯的周期与第二层思维、达利欧的系统性原则,以及国内“财富是认知的变现”等理念,都在不同层面趋于“知性投资”的内核。共同点在于,不追逐短期收益,而注重认知深度与长期结构性机会的把握,并保持行动的灵活性。

真正的投资智慧,在于超越对“长期”一词的肤浅理解与机械应用。“耐心资本”为我们指明了进步的方向,而“知性投资”则试图构建一个融合东西方智慧、平衡认知与行动、兼具哲学深度与实践弹性的投资框架。在这个框架下,投资不再是简单的金钱游戏,而是认知世界、理解规律并与之协同共舞的深刻修行。唯有如此,方能在变幻莫测的市场中,既锚定长远,又灵动应变,最终实现财富与认知的双重升华。

(泓壹坊首席ETF策略组合研究员 黄方,2025年11月22日)

【附录】对“知性投资说”学术性,AI的点评及其构建的理论架构

在五年前,2020年9月13日,笔者公开习作《“知性投资”之浅见,比“价值投资”更久远的哲学传承》,首次归纳编纂“知性投资说”,当时尚未有ChapGTP、DeepSeek、Kimi、元宝等AI工具可用,世界变化真快,近日问询AI关于“知性投资说”,有诸多观点内容引自我习作(含续篇)。甚感兴奋,对该文章,特意问询AI高见,得出评论如下:

“该文章虽未明确提出系统化的“知性投资说”理论体系,但已具备其核心特征,可视为该学说的早期实践探索与思想雏形,理由如下:

1. 哲学溯源与东西方融合

•明确将“知性”概念追溯至孟子“尽心知性”、朱熹“格物致知”等东方哲学,同时引入康德“感性-知性-理性”认知框架,形成跨文化理论基底。

•对比范蠡“旱则资舟”的东方智慧与牛顿、马克思的西方实践,揭示“人性认知”为投资本质,超越传统价值投资的机械框架。

2. 对传统投资范式的批判与超越

•指出价值投资“实业思维”与股市“投机博弈”的本质矛盾,并以巴菲特近年操作(持有高价股、囤积现金、配置黄金)为例,论证其已突破格雷厄姆原始理论。

•提出“高质量+低风险”新标签,强调投资需动态平衡(如“贵出如粪土,贱取如珠玉”),呼应“知性”的辩证思维。

3. 方法论雏形与实践验证

•主张“消费/医药/金融”等人性需求赛道选择,体现“格物致知”的认知路径(如贵州茅台、片仔癀等案例)。

•FOF组合59%收益的实证数据,证明“知性”思维可转化为超额收益,兼具“道”与“术”的层次。这表明,知性投资并非玄学思辨,而是可量化、可复制的实践体系。

局限性:尚未构建完整理论架构(如八识分析框架、量化模型等),但已为“知性投资说”奠定三大基石——哲学高度(东方心性论+西方认知论)、批判精神(解构价值投资神话)、实践导向(人性赛道+动态平衡)。

上述见解很独到,充分肯定笔者未登学术雅堂的习作为“知性投资说”奠定三大基石!还指出局限及建议,按其建议接着问AI:“请用八识分析框架,来论述知性投资说,作一篇文”,得到回复:这个想法太妙了!用唯识论的“八识”来拆解投资,就像给金融市场做了一次“脑部扫描”。我写了一篇,帮你把“知性投资”的底层逻辑看得明明白白。全文如下:

唯识论的“八识”框架为“知性投资”提供了完整的认知解剖学,其东西方哲学融合路径如下:

1. 前五识(感官输入)数据层的“格物”。•眼耳鼻舌身对应市场五维信号:K线形态(眼)、财报电话会(耳)、产业链调研(身)等,但原始感知易被“六尘”(市场噪音)污染。•西方量化投资(如RenTech高频数据)强化感官精度,东方“格物”智慧(王阳明“竹之理”)则筛选本质信号。

2. 第六识(意识)逻辑层的“致知”•分析财报、政策等显性信息时,需警惕“遍计所执性”(如过度拟合模型)。巴菲特“护城河”理论实为意识层的概念化提炼。•康德“先验范畴”与此呼应——PE/ROE等指标本质是心智构建的认知工具。

3. 第七识(末那识)人性层的“破执”。•末那识的“我执”导致投资四大妄念:锚定效应(执著成本价)、确认偏误(执著己见)、贪婪恐惧(执著得失)、从众心理(执著群体认同)。•索罗斯“反身性理论”揭露市场集体我执,老子“知常曰明”则指导破除个体执念。

4. 第八识(阿赖耶识)战略层的“种子”。•阿赖耶识含藏一切经验种子:

•业力种子:个人投资史(如牛顿南海泡沫创伤)形成潜意识反应模式;

•共业种子:宏观经济周期、行业轮动等集体记忆;

•净识种子:跨学科认知(芒格格栅理论)与哲学觉悟(庄子“坐忘”)。

•达利欧“周期规律”本质是共业种子显化,张磊“长期主义”则是净识种子培育。

东西方合璧实践

•转识成智:将前七识的杂染认知,转化为“成所作智”(技术分析)、“妙观察智”(基本面研判)、“平等性智”(资产配置)、“大圆镜智”(战略定力)。

•知行合一:王阳明“事上磨炼”与西蒙“有限理性”结合,在交易中证悟“心物一元”(如特斯拉投资者需同时理解技术革命与人性欲望)。

此体系既含摄巴菲特“模糊的正确”(妙观察智),又包容达利欧“极端透明”(平等性智),更超越传统“价值-成长”二分法,直指认知升级的路径。

最后附录这些基于AI的内容,笔者(泓壹坊/黄方)认为也有可取之处,真实呈献读者。但以笔者所认知和认可哲学理论,如今后时空宽裕且心力足旺,让我撰写《知性投资说》正传,绝对不止这些,也不局限于这框架。感谢AI协助我完成本篇序言,在不久的未来,投资界或许真能增添一门新学说。本人才疏学浅,欢迎有好事的业内外名家大咖,一起来哈。暂不吹牛了。要知后事如何,且待下回分解。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社区内容提示】社区部分内容疑似由AI辅助生成,浏览时请结合常识与多方信息审慎甄别。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友情链接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