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读语文书。
低年级语文书的课文篇幅大多短小、生动活泼,很符合孩子的天性,非常受小朋友喜欢,很多孩子听一遍就可以背诵了。
但是这样的读书习惯并不可取,不要把读书和背书混为一谈。
读书的时候,最初可以要求孩子用手指着读,慢慢地,他们就会跟着字去读了,最初要求孩子用手指着读,是因为孩子注意力分配能力弱,他们会出现丢字串行的错误。这个时期,父母的陪伴非常重要。
在陪伴的过程中,父母要观察孩子是否做到手嘴统一,到了后期,如果孩子的眼神可以随着阅读而移动,就不必要求孩子一定要用手指着读书了。
要求学生逐字地阅读,而不是会了之后就开始背诵。因为低年级小朋友是以识字和写字为学习重点的,每一次读书都可以和生字“见面”,反复见到这些生字可以增加孩子认识并记住它们的概率。
事实上,很多孩子认识字不是通过课堂上老师的传授,而是从生活实践中获得的。读书也是一种生活实践,可以加大孩子的识字量,帮助使孩子能尽早单独阅读一本书。
每一篇课文都要让孩子读三到五遍。低年级的时候,我们要求孩子在读书的时候做到不丢字、不加字,能正确朗读就行。
孩子只有在阅读多遍的基础上才可以形成这个能力。因为低年级孩子的注意力集中时间在十分钟左右,一篇课文读的遍数太多,耗时太长,反而会让学生注意力分散,甚至不喜欢阅读了。
2.读课外书。
父母每天还要让孩子读课外书。良好的阅读习惯是从第一天认识字开始的。
很多父母给孩子选择课外书的时候,都以孩子的意愿为主,我个人认为在最初孩子没有完全的判别能力的时候,还是需要父母的引导。
如何选择图书
①不要过厚。
孩子的耐性要远远低于成人,选择的书太厚,孩子会不自信,可能中途就会放弃阅读。
②要有一定的插图。
小孩子认识世界是从图画开始的,精美的图画更利于吸引他们的注意力。
③要有思想性。
父母让孩子阅读的图书,自己一定要先看,看看一本书能够给孩子什么样的价值观和世界观。读书的目的,是为了增加人对世界的判断能力,而不仅仅是为了看几个故事,知道一点知识,所以一本好书一定会传达一定的思想意义。
④百花齐放。
我们要引导孩子什么书都要看,什么内容都要涉猎,如果单单只看一类书,孩子的视野就会很小,兴趣很单一,知识不丰富。科学类、文史类、文艺类、体育类、探险类……各种书籍都要给孩子看,培养他们对不同方面知识的兴趣,让他们从小就感受到世界的多样性,这对培养孩子的能力素养很有好处。
⑤尊重孩子的性别特点。
男孩子和女孩子喜欢的图书会不一样,父母要根据孩子的性别、性格特点选择适合孩子的图书。
⑥要一本一本地选书。
一下把很多书放在孩子面前是不好的,会让孩子觉得书很容易得到,阅读也会囫囵吞枣。
读书的方法
①欣赏图书。
对于小孩子来说,他对一本书发生兴趣,往往是因为书中的插图或者图书的制作方法,所以他拿到一本书一定是先左翻右翻,这是他们在和图书建立感情。让孩子摸摸图书,可以让他们初步感受图书的味道。
②读书。
通常,小孩子读书会读出声来,因为他们还没有通过默读理解图书内容的能力。小孩子要到二年级才可以利用默读的方法理解文字传达的含义。所以孩子读书的时候,家里不要播放电视,要让孩子周边的环境比较安静。
如果父母在身边,可以聆听孩子阅读,在他们读书的过程中,给予肯定的眼神,这对孩子的进步是很有帮助的。
③讲书。
讲述图书的过程,一方面能培养孩子的理解能力,另一方面也可以培养孩子的记忆能力,最重要的是可以培养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很多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弱,都是早期的语言训练不到位造成的。
④画书。
一本书阅读完了,孩子的收获是什么?感受是什么?他们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更感兴趣的?
小孩子不可能像大孩子一样通过写读后感的形式来表达,而且他们对图书的评价也就是好和不好。
画画是最适合孩子们的表达形式,小孩子的绘画语言不受任何东西限制,他们总是想到什么就画什么,画的是自己最真实的内心世界,他们不会拘泥于高楼是长方体的、大海是蓝色的,他们可能画出红色的大海、绿色的海鸥、方形的饺子,他们就是充满了奇思妙想。在读完一本书后,父母可以让孩子画一画自己的感受。
比如他只画了书中的主人公,说明他对这个人印象深刻;比如他画了书中人物住的房子,说明他对家庭的渴望和喜爱……通过孩子展现出来的画面,我们可以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