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过去的7月,对于学生和家长来说,意味着放松的暑假开始了;对于我来说,却是抓紧时间更忙的时候。
正是因为到了暑假,天气炎热、度假旅游的游客数量激增,我向来选择规避节假日高峰,不扎堆、不凑热闹、避免高密度聚集,也算是为疫情防控做一点微小的贡献。
不出门,便意味着在家安心做自己以往的输入和输出工作。全神贯注、全力投入,自己的产出也进一步提高。
写作&翻译:第一次追不动热点的我
就写作而言,7月份累计写作9篇、发表9篇(7篇中文+2篇英文文章),在澎湃新闻、凤凰网、凤凰周刊、China Report ASEAN(《中国东盟报道》)等平台与大家见面。
由于这段时间国外比较乱套、热点频出,这9篇文章中有8篇是各媒体平台老师提出的题材、与我约稿。
尤其是7月7日那个周末最为夸张:当天约翰逊宣布辞职,我便收到了四家不同平台老师的约稿消息,以至于自己因为实在忙不过来而推掉了最后联系的那家。
那天是星期四,从那天下午到整个周末,我都在为凤凰网、澎湃新闻和《凤凰周刊》码这三篇文章。而发生在第二天的安倍遇刺事件,自己已然完全无暇顾及。
除了写作之外,同一个月这样的事情竟然还出现在另一个我只是偶尔参与的工作领域:翻译。
上周二,就在我见证了自己发表的第100篇文章出炉,准备休息一下时,收到了研究生同学介绍来的offer,请我帮忙在一天之内翻译完一份接近3万词的跨境合同。
由于对方的信任与急需,我接下这个工作后,全力攻克这个全新领域、准确度要求极高的大篇幅文本翻译。
这两次突发性的急活,是我为数不多的应邀高密度工作,好在按时完成、质量没有低于对方的预期。
阅读:筛选吸收最重要
7月到货的书有两本,一本是福山的Identity(《身份政治》),另一本是浦洛基的The Gates of Europe: A History of Ukraine(《欧洲之门:乌克兰2000年史》)。
此外,还收到了出版社寄来、关于文学翻译领域的几本新书,以供学习参考。
加上6月收到的若干本关于苏俄史和近代史的书籍,以及尚未到货的谌旭彬老师新作,这两个月收到的新书已经超过了10本。
与此同时,自己还有若干本旧书仍在阅读中,包括霍夫施塔特的American Political Tradition,以及阿列克谢耶维奇的《二手时间》。
写文占用的时间多,待读的书目也多,如何读完这么多书,也是很多朋友关心的问题。
我自己的看法主要有两点:
一是把写作过程中的资料查询,当做知识输入的机会,那么阅读这些书目,本身也不与写稿冲突,甚至能在有些时候为写稿提供素材与背景知识;
二是不必追求刻意从头到尾读完一本书,我一般是先看完目录,了解这本书要讲的内容和逻辑结构,然后根据自己的兴趣点和需要,阅读自己感兴趣的章节内容。
至于其它内容,可在自己闲暇时慢慢看。即使没有时间看,看完自己关注、感兴趣和需要了解的内容,了解一本书的主要思想和逻辑,那么也达到了读书的目的。
热点二度分享、直播再次体验
7月份的开头和尾巴,我分别在线上做了一次直播式分享。
前者是罗马史读书会继3月初之后的第二次俄乌局势专题分享,也是我和其他三位主讲人第二次就这一话题进行的专题分享。
上一次,我分享的主题是乌克兰与北约的关系发展。这一次,我分享的主题是乌克兰与欧盟的关系发展。两次都巧妙地契合了当时的热点动态。
这次分享的准备过程中,我便从金雁老师的《从“东欧”到“新欧洲”》一书中学习、借鉴了关键素材资料,也体现了输入作为输出基础的重要性。
7月底的直播,则是我继5月底在基联云平台就美国“印太战略”主题的直播后,第二次露脸参与直播对话。
同时,这也可能是我单次在线直播活动中,露脸时间最长的一次:两个小时。
接到主持人发我的对话提纲后,我便感觉不提前准备不行了:涉及到的话题从个人工作阅读,到俄乌、美国、英国、欧盟、日本、斯里兰卡等多国热点议题,再到个人对翻译工作的思考,多元且详细。
因此,上周末我抽出时间把提纲中所有的问题都捋了一遍,对于自己不确定的内容进行了查证,确定自己能提出有理有据的答复才放心。
好在这个7月最后一天的直播很顺利,与主持人的对话气氛轻松,观看直播的朋友们也给出了很多好评。
两个小时直播结束后,据这次直播的平台“剧风眼”负责老师反馈,从观众总数、观看次数、最高在线人数、喝彩次数、自然流量等硬指标来看,都没有拖后腿。
值得一提的是,平均观看时长还破了平台的历史记录。
这一结果也算是令人感到欣慰:至少它证明了一点,只要用心准备、给出质量在线的内容,观众还是买账的。
下半年的第一个月,表现还算令自己满意,保持了原有的节奏,也有了一些突破。希望热浪尽快过去,自己继续努力,提出更多优质的内容,与大家分享、互动。
大家暑期愉快!顺祝那些献身(过)绿色军营的新老朋友们节日快乐、献上对你们最好的祝福和敬意(想当年,我也差点成为了一名国防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