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昨天开始,我就一直在为今天要提交的这篇文章发愁。组长经常在群里进行提醒,可越是时间临近,我越不知道可以写点什么,我不想应付了事,希望每周可以提交一篇稍微像样的东西,至少不是流水账,至少有点思考让我感觉到进步。可是每当提笔,脑袋里就又空又乱,捕捉不到有用的信息。于是干脆强迫自己去读点什么,也许能有灵感呢。
时至中午,我知道我只能写篇流水账了。我觉得自己需要重新定位。今年以前,我是一个十年里看书总量不超过10本的人,我不思考,也从没有用文字表达的习惯。我没有博客,没有微博,也没有公众号。我从今年5月份才开始试着读书,我的效率很低,至今还在跟缓慢的速度、低下的理解力做痛苦的斗争。
我需要重新对007的写作进行定位,我的能力让我感到无法自如表达。我不想应付,也不想让每周的文章变成负担。上周已经有个伙伴退群了,仅仅是开始的第二周而已!说好的7年呢?不久前的承诺呢?无法揣测这个伙伴发生了什么,这种轻而易举的放弃,于别人而言只是笑话,而对于自己的人生,则预示着有一点小小的不堪,一种不美妙的体验。坚持是一种美德,我们满怀期待地来这里,寻找他律的力量,也感受携手向前的情谊和温暖。无论如何,我不会放弃。
写作就得触碰内心。很久以来这是我不愿意面对的事。我对自己依然不能很好地接纳,有朋友建议我学点心理学,说肯定对我有帮助。目前,我刚刚接触一点皮毛,但是能感觉到,我狭窄的视野突然拓宽了,迟钝的心灵曾如枯叶般飘零,现在慢慢返青了,并且渴望再多一些体验,形成自己的感悟。
于是,电影成了一个很好的输入渠道。以前我是看不懂电影的,无非凑个热闹。最近却不一样,当我有选择性地去看,我好奇地察觉到了内心的触动,也会有一些感受蜂蛹在混乱的思绪里。我很惊喜地想要去捕捉,但理出头绪又是那么困难。
前两周我提交了两篇影评。在《地球上的星星》这篇文章里,我有意识地总结了影片里打动我的教育技巧。这个感触是因为自己生活里也有一个类似情况的孩子,我希望从中吸收有用的方法和信息,用于自己的教育实践。不过,影评写了,方法总结了,目前事实是没能力用上。
上周写了《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的影评,当时看完影片是很有感触的,内心慌乱失落,很害怕自己也象松子那样,找不到自我,生生把人生搞得残破不堪无法收拾。我对自己有着怨念,在这样的心境里,已无法站在太好的角度去旁观和审视,也无法提炼出好的观点并加以说明。所以后来回看,明显看上去用力过猛,实则力不从心。这其实就是思维加写作能力的问题,我还没有安置好自己的内心,也对文字表达颇有压力,我需要学习。
几天前发现了一个好去处——图书馆。其实我以前无数次路过,却从来不敢涉足。说来好笑,我就是整个大学从没光顾过学校图书馆的那个人,却在这样的年纪,这样萧瑟的季节里,突然找到了这个身体和心灵都可栖身的好去处。
我从不知道,这个小城里竟然隐藏着这样美妙的地方。它外形敦厚纯朴,坐落于风景秀丽的两山之间,出去步行百米就到城市最高峰的山脚下。在这里,只需要花上50元押金,就能办一张借书卡。电脑室是免费的,出示身份证就可以用上两个小时。最让人开心的是,这里有着几个宽敞整洁的读者自修室,只要你有时间,就可以安静惬意地泡上一杯茶水,坐在书桌前尽情阅览学习。要知道,小城里的生活舒适惬意,学习氛围不像大城市那么浓厚。所以除了那些准备考试的人们——他们特意来此寻找学习环境,其他人倒是很少的。
我在此还发现了一个好东西——朗读亭。我以前只在董卿的节目里看见过,很惊奇这里也有!我悄悄观察过,进去的人不多。前天,我鼓起勇气走进去,笨拙地拿起话筒按照屏幕提示去操作,读了半天才发现,必须要戴耳机才能听见里面的声音,不禁哑然失笑。当我戴上耳机,在流淌的音乐中开始自己生涩的朗读,恍惚间有一种美妙的感觉萦绕身旁,朗读和阅读的感受太不一样了,文字随着声音融入内心,碰触内心,这样的美好值得反复体验。
再回到此后的作业主题,我想我还是应该放轻松,至少不能让作业成为负担。我应该立足现实,而不是拔高能力。其实每个人的世界里都有太多值得写的东西,关键是要用心,发现,思考,总结。所以,我不能着急,在前行的路上,学着享受眼前的风光,然后把目光投向想去的远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