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关键词:动机
今日感悟:前面提到过,在对话中一旦发现安全感受到威胁,就应当跳出对话,重建安全气氛。其实这之中还有一个技巧,就是了解对方的动机,从这里出手,他们就容易敞开心扉了。像平时我教弟弟作业的时候,给他讲一条绕人的数学题目,讲了一遍之后,我问他:“你懂这条题目了吗?”弟弟说:“还行吧。”像这个时候其实我本来可以忽略过去的,但是我看了看弟弟那个样子,想了想弟弟的动机,讲题目这方面我向来就是详细地讲一遍,基本不会第二遍,弟弟有可能是怕我骂,嫌弃,所以说还行吧,实际上是有不懂的地方的。于是我就接着问他:“听起来你好像还没有完全懂,是这样吗?”弟弟说:“就是感觉有点地方还是模糊的。”于是我又给弟弟讲了几遍,直到他完全懂为止。像这样的就是通过了解我弟的动机来进行的,否则到最后弟弟还是不能理解这条题目。
2.关键词:行为方式
今日感悟:关键对话的发展过程也是充满神秘感和令人气馁。当对方陷入沉默或者暴力状态时,我们会出现他们的“下集”里,所以我们需要注意自己的行为方式。像去年W,出了好几部电影,其实我自己本身也是个喜欢看电影的人吧,所以就拉着闺蜜和我一起去看。当时那天很巧有事情耽误了,结果进去就看了个结尾它就结束了。在回来的路上,闺蜜就说:“怎么被事情耽误了呢?错过了一整部电影,就只有个结尾,那它前面讲的什么呢?”于是闺蜜就一直纠结前面放了什么,一直在想,这个时候需要去打破这个局面,从闺蜜的行为来看,追究根源,她就是想知道这部电影前面讲了什么,只知道个结尾让她心里很不是滋味,所以我就对闺蜜说:“回头我们俩再看一次不就知道了嘛,现在就可以回去在电脑上看啊,你就别纠结啦。”闺蜜想了想,一下子豁然开朗:“也对。”于是这场电影带来的坏情绪就这么处理好了。因此从行为方式出发还是一种很好去解决问题的方法。
3.好文节选:
实际上,我们从很小的时候就已经习惯于挑别人的错了。比如,早在幼儿园时代我们家知道,只要回答问题正确就会受到老师的表扬。因此,表现正确是件好事。当然,别人也知道回答正确会得到老师的青睐,所以,成为第一个表现正确的人会更好。在此过程中,我们开始学会从别人的事实,想法和逻辑中鸡蛋里挑骨头,因为指出对方的微小错误便可以证明我们自己是正确的。所以,能做到挑出别人的错误以说明自己正确,这才是最好的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