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很多人看了罗胖子的跨年直播,很可惜我没看,但从不同渠道了解了不同的精华版、解读版、原版,最重要的东西还是关于——“时间”,所以主题“时间的朋友”真的很贴切
时间是什么?时间对某个具体的人是做了什么想了什么,但对于一个人来说,总体有限,我们还难以穿越时空,所以在现实生活中我们都有且只有每天24个小时,不能奢望哪怕多出一秒「闰年多出来的不算哈哈哈」
未来有两种生意的价值变得越来越大。
一种是帮助用户省时间。
那省下时间干什么?
这就是第二项生意——帮助用户把时间浪费在美好的事情上。
这是其中最为点题的几句话,也点明了未来市场最为火热的价值——消费升级时间的生意非做不可
换一句话说,时间就是注意力,注意力在此就不在彼,因为人在实际生活中总是单进程的「委托他人不在此列,它是另一种价值兑换」
所以,人们会越来越看中自己的注意力,愿意花钱买时间,慎重地选择把注意力投向某件事、某个人、某个产品,因为注意力成本的不断攀升。
据此,未来只有最具价值的服务才能赢得用户、价值低下的服务或者产品或者人或者链接会被切断甚至丢弃,就像你只能维护150个核心朋友一样,删了再删,就像手机空间只有16G一样,只能选了再选
2017了,我们的时间都被谁霸占?时间还是不是我们的朋友?
时间都去哪儿啦?——一天24小时,我都干了什么?
通常有些APP或者计算方法会偶尔触动我们,比如“生辰”告诉我,在我写下这句话的时候,我活了33.82027805岁等等触目惊心的数字,然而看到“死之钟”的时候,就更加觉得悲壮
这些宏观一点的数字可能还不能引起足够的重视,因为目标太大,就太虚,生活是具体的,每天的24小时里面,我们都做了什么呢?如果不介意,我推荐两款APP,测量一下每天都做了什么,连续记录几天,大概就知道了,当然,最靠谱的是记事本,自己记录下来,它们分别是:
“时间块”——APP的名字也简单易懂,可以非常方便的点画式记录时间块,用在什么地方了,记录完可以看到哪些模块占用时间比例如何,可以认为是时间账单,也许只有自己亲眼看到自己的时间花费,才能有所感悟
“OFFTIME”——记录使用手机多少次,并建议使用“OFFTIME”时间,来避免使用手机;现代人使用智能手机简直到疯狂,机不离手,连上厕所都要带上,生怕手机没电,漏看了什么消息。不去追究为什么,先看看每天用了多久吧!
当然还有其他优秀的APP,不过有这两款,综合起来应该就可以比较清晰的看到自己的时间去向了,当然前提是真实的记录下来,“OFFTIME”的好处是可以自动记录使用手机的情况,但没办法追踪之外的,“时间块”需要手动记录,但能随意记录所有
知道时间花在哪里了,怎么办?
废话不是吗?做时间管理啊!调整和优化时间呗!
说起来一定是这样的,但其实上面一步做好恐怕已经不容易了,因为一旦我们陷入某个事情当中,时间就变成了空洞,不见了,连记录都没有机会。所以先再次确认,是否真的能够做到真实记录,这点非常重要。
暂时不放出我自己的时间清单吧,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清单,是隐私也好,是秀场也罢,都是个性化的。
那接下来,就是好好跟时间聊聊,我们怎么办的问题
可是,管理学家告诉我们,时间没办法规划
是的,早期的时间管理观念,主要是让我们做好统筹,安排好顺序,调整好优先级。但后来,我们渐渐意识到,时间永远不够用,事情也永远做不完,那又怎么办?
答案是,如果我们把时间转换成我们的注意力,可能可以更好的面对这个问题。
罗胖告诉我们的是事实,只是他把这件事情更抽象又更真实的刻画给我们,我们的注意力被不同的、看起来都很深刻的内容形态吸引着,都是哪些东西就不必说,在上面的时间记录里应该都有了
罗胖没有说的是,我们该如何善待注意力,当然他也不能说,因为每个人的目标本来就不同,没有什么大同的共同目标,因为每个人本就不同,不光是所处的阶层、地位、价值观,没必要
可对我们具体的人来说,现实问题就是,我们的注意力确实被瓜分了,毫无察觉,也可能察觉了又无能为力
所以重新梳理自己的目标才是至关重要的,没有目标,就没办法管理注意力,也就无法经营好我们的下半生
说目标的段子和书籍简直是多得不行了,不再东施效颦,只希望我们的目标不要定得太大而不具体,先定个小目标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