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看完的《你若不离不弃 我必生死相依》中,故事背景是大宋初期,杨业和佘赛花在其中有着非常重要的戏份,于是想着把“杨家将”的故事完整地看一下。毕竟从小到大看了那么多关于杨家的影视作品,总觉得会是非常精彩的一本小说。
看完后感觉影视改编的每一部作品都很棒,因为原著实在一般。如果撇开杨家的BUFF加成,这部小说很可能会湮灭在历史长河中。
吐槽:
人物设定上:
杨家人物的出场戏份少,没有主角的感觉,比如大郎、二郎、三郎,七郎出场时间不到全书的1/4,在电视剧中最多算是一般配角,主角团是绝对进不去的。四郎和五郎稍微多一点,但也只能算是重要的配角。大郎、二郎、三郎死于五台山之战,因此不存在很多影视作品中“七子去六子回”的预言,所以杨家的悲剧色彩不如影视作品上震撼人心。
杨门女将们除了佘太君、穆桂英和柴郡主在大破天门阵时有出场,其他女将只在最后三章中出现。尽管战场上的表现可圈可点,依然不能掩盖配角的事实。可能是作者也发现了这样结束全书使得杨门女将不足以给人深刻的印象,于是花费了大量的笔墨来介绍女将们的战斗方式和个人特点,只是这样更显得牛逼哄哄的人物没有牛逼哄哄的经历。
杨六郎是杨家中出场最多的人物,做为民间设定中杨家金沙滩战役(小说中也不存在金沙滩)后仅剩的男丁直接被神话,塑造成了猛虎转世(看到八王箭射猛虎,导致杨六郎去世时心里想着,全书猪队友偏多。八王造成杨六郎的死,焦赞造成自己和孟良的死)。也因为杨六郎的绝对重要性,作者为他安排了一个又一个指腹为婚的妻子,这算不算最早开后宫的玄幻小说?不过杨业和佘赛花定娃娃亲时有点水平,这些女孩都成了重要的武将。
出场戏份中,呼延赞反而占了大头,他也是为数不多出场超过40章的人。小说原名《北宋志传》现在看来更为贴和内容。
潘仁美是民间默认杨家系列故事中的大奸臣,只是在看到陷害杨业和陷害呼延赞的蜜汁操作时,私以为这样的奸臣只能存在于小说中,处理事情的方式太low了。比如北伐时,先是因为没有前锋一筹莫展。好不容易想到了杨业,转头就用极幼稚的手段陷害杨业,活脱脱为了陷害而陷害,强行塑造戏剧冲突。借刀杀人,杀了杨业,却没有安排好防止辽军进攻的后路,大军直接被团灭。这样的人为什么可以坐上主帅的位置?难怪影视作品中要杜撰出潘豹来加深潘、杨两家的冲突,毕竟按照小说中的人物关系直接来拍,可能连仇恨线都立不住。
战斗方式中:
辽国的将军谋划军事战略的场面比宋军多得多,宋军的战斗方式大多比较粗暴,武将单挑决定全局,每次战争都没有运筹帷幄的军师和谋士出现,造成战争千篇一律的单调感。作者可能也发现了这个问题,于是32回出现了蓬莱山钟、吕二仙,战场上的画风向封神演义靠拢,普通的战斗已经无法承托杨家的牛逼,仙侠的招式登场。天门阵也有了点诛仙阵的意思。直接导致前后的叙事方式差异性极大,文风不统一。
人物思维方式中最想吐槽的是:
杨家人超级不长记性,多次被辽军围困在山坳中。同样的战术可以多次让宋军陷入困境,典型的一招鲜吃遍天。但凡每次出兵前先派人了解一下四周的地形也不至于落得如此狼狈。五郎心中可能说:我只想出家做个和尚,你们非把我变成僧兵。
同样辽军也不长记性,每次成功围困后都会被宋军突破一人去请援军,在两面夹攻中所有谋划功亏一篑。围点打援和饿死对手,这两招一次都没用好。所以谋划战略和行动的辽军将领是两波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