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氧运动和无氧运动的区别主要由供能系统区分
人体的三大供能系统(总结)
人体的供能系统主要由磷酸原、糖酵解系统(乳酸能系统)、有氧氧化系统共同构成。
磷酸原系统
①概念
由于 ATP 和cp 均含高能磷酸键,因此将这种能量瞬时供应系统称为磷酸原 系统或 ATP-CP 系统。
②供能特点
供能总量少、持续时间短、功率输出最快、不需要 痒 的参与、不产生乳酸等物质。
3作用
磷酸原系统是一切高功率输出运动项目的物质基础。数秒钟内要发挥最大能量输出,只能依靠
ATP-CP 系统。如短跑、举重、跳跃等运动项目。
④评定指标
测定磷酸原系统的功率输出,是评定高功率运动项目训练效果和评定磷酸原系统的重要指标
二、糖酵解系统(乳酸能系统)
①概念
糖酵解供能系统是指糖原或葡萄糖在无氧分解过程中再合成 ATP 的供能系统,由于这一系统供能时要生成乳酸,所以亦称之为乳酸能系统。
②功能特点
供能总量较磷酸原系统多,输出功率次之,不需要氧,产生可导致运动疲劳的物质——乳酸。
③作用
在保证磷酸原系统最大供能后,仍能维持数十秒快速供能,以应付机体的需要。该系统是1分钟
以内要求高功率输出运动项目的物质基础。如400 米跑,100 米游泳等
④评定指标
血乳酸水平是衡量糖酵解系统供能能力的最常用的指标
三、有氧氧化系统
①概念
有氧氧化系统是指糖、脂肪、蛋白质在细胞内(主要在线粒体内)彻底氧化成 H20和Co2 的过程中再合成 ATP 的能量系统。
②供能特点
ATP 生成量很大,但供能效率很低,需要氧的参与,不产生乳酸类产物。
③作用
该系统是进行长时间耐力运动项目的物质基础。如马拉松。
④评定指标
氧利用率、最大摄氧量、无氧阈是评定有氧氧化系统的主要生理指标。
同是有氧运动和无氧运动又可由慢性运动和急性运动区分
能量代谢对急性运动的反应:
急性运动时的无氧代谢
1急性运动刚开始的能量主要来源于ATP、CP的分解。ATP在ATP酶催化下迅速水解为ADP和Pi,同时释放能量。
2ADP继之与CP作为共同底物在肌酸激酶催化下迅速再合成ATP。
3由于该过程ATP、CP分解时不需要氧的参与,也不产生乳酸,所以又称无氧代谢的非乳酸成分。
如果运动维持足够的强度并继续持续下去,呼吸和循环系统的动员一旦不能满足运动骨骼肌对氧的需要,那么糖酵解供能系统将逐渐占据能量供应的主导地位。
糖酵解供应过程不需要氧的参与,同时产生乳酸,又称为无氧代谢的乳酸成分。
急性运动时的有氧代谢:
该能量供能过程中糖原、葡萄糖或脂肪酸被完全氧化分解,再合成ATP的数量约为无氧酵解的20~30倍。
继续运动一段时间,当运动强度小于无氧阈强度时,呼吸和循环系统的动员能够满足运动骨骼肌对氧的需求,有氧代谢占据供能的主导地位。
急性运动中能量代谢的整合
大强度运动中各能量代谢系统对能量供求的参与并非按顺序出现,而是相互整合、协调,共同满足肌肉对能量的需求。
一般来讲,依运动模式、运动持续时间和强度的不同,三种供能系统都参与能量供应,只不过各自在总体能量供应中所占的比例不同。
1慢性运动主要对能量代谢的调节能力以及运动后恢复过程的代谢能力产生影响。
一般来讲,慢性运动可以调参与能量代谢供能系统的酶活性,使急性运动对神经、激素的调节更加敏感,内环境变化时各器官系统的功能更加协调,同时加速能源物质以及各代谢系统的恢复,促进疲劳的消除。在此前提下,机体相应的运动能力提高。
如长期接受耐力训练的运动员,有氧运动能力较长期接受速度训练的运动员高,但是无氧能力却显著低于后者。
慢性运动对能量代谢的影响还可以用运动或能量节省化反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