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稻桶打稻,也可以打麦子。无论是水稻还是麦子,一大把,双手握住,怎么用力打,怎么旋转着打,还是打得不干净的,总有一些颗粒残留在稻秆上。
收割早稻的时候,稻桶放在蛎灰坛上,在家门口打稻。秋收时候,就把稻桶抬到田地里,在那里打稻。土地是干燥的,收割后的水稻平放在地上,一块田上都是水稻,有两列,像整齐的队伍。稻桶放在田上,人们就开始打稻了,两人去拿水稻,分别送到打稻人的手上,打完稻,稻草便扔在田上,会有人来扎稻草,在脖子处捆扎,根部分开成一个圆状,一排排地站在田上或田埂上晾晒。
以稻桶打稻确实是太重太累的活,我想,几千以来都是这样打稻的吧?正如锄头使用了上千年。据说生产力是最活跃的因素,但是作为生产工具的稻桶和锄头,一点也不活跃,相反,是何等的稳定,充满了惰性。后来,终于运来了第一台打稻机,然而,还是人工的打稻机。
打稻机的主体部分是一个滚筒,滚筒上钉着三角形的铁条,弯曲的尖角朝上,用脚踩着一条横木,一上一下,带动滚筒旋转。滚筒必须向着人的对面的方向旋转,才能保证顺利打稻,否则,稻秆就会夹在里面,而谷粒会向人的一侧飞来。因此,在启动之前,先用手旋转滚筒,使之向外转动,然后带动横木运动,打稻的几个人便顺势踩在横木上,反过来带动滚筒向着原先的方向旋转。
站在打稻机前面的有两个人,一边用右脚使劲不停地踩横木,一边两手不停地打稻。旋转的滚筒把谷粒从稻秆中剥离开来,飞向前方。不一会儿,滚筒前方堆满了混合着纤细的稻草的稻谷,此刻,会有人用钯囝把稻谷钯开,留下空间好打稻。
打稻的两个人,是很辛苦的。打了一段时间,要换人,然后继续进行。有时候不换人,就在边上,让另外一个人帮忙踩,四个人一起,力量大多了,速度也更快了。到来晚上,大家还不休息,因为不能把剩余的几捆水稻留到第二天。那时打稻机也不多,是轮流使用的。于是,夜幕下,点着几盏油灯,轰隆隆的打稻机响彻村庄,递水稻的,打稻的,扎稻秆的,钯稻谷的,还有一些小孩子在边上跑来跑去,欢声笑语,一片丰收景象。
有了打稻机的时候,我们都已经长大了,大约上初中了吧。我把水稻两小捆再稍扎一下,不多不少,也不会散开,双手递给打稻的人。在打稻即将打完的那一刻,准备好,做好递送的姿势,确保交接顺畅,不会浪费时间。
很久以后,我也站在打稻机前面,像一个大人一样,一边用脚踩在横木上,一边用手打稻。而且,凭我全部的青春活力,毫不保留地用尽全力,以至于其他人不需要太多用力,跟上节奏就可以了,踩着滚筒飞转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