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看了《观课议课与教师成长》第二讲——《课堂的自我观察与记录表运用》的回放,干货满满。陈老师的课总是那样娓娓道来,不急不慢,又总是那样贴近每一个教师的生活,总有“真的是这样。”“我也要好好反思自己”的感觉。
陈老师首先讲到佐藤学的观点观察课堂有三只眼睛,分别是
“飞鸟之眼”:指居高临下,关注背景和整体,来源与历史,运用理论,选用框架。
“蜻蜓之眼”:多个角度观察,发现多种可能。
”蚂蚁之眼“:仔细和深究,发现教学的精微和隐秘。
然后讲“观察课堂时要学会提问。”在讲这个问题时,陈老师给我们放了一个外国的教学片断。片断中主要讲一个教师指名一个同学朗读,一个同学说理解,然后全班同学自由朗读,接着这个说理解的同学回答得有点磕巴,老师又让另一个同学来回答。下课后,这个朗读的同学对说理解的同学说:“其实你的理解很好,我很赞同,但是老师需要不是这样的答案。”
陈老师说,针对这个片断,你会提出哪些问题呢?陈老师提出了这些问题:
一是提问前指定回答的同学好,还是不指定好,各有什么利弊?各有什么用途?
二是听读课文有什么价值?如何借助听觉促进学习?
三是学生明知道同学的答案更合理为什么不给老师说?这样的教学可能会有什么结果?(对学生的影响是什么?对教师的影响又是什么)
四是磕磕绊绊和一帆风顺,谁更能体现学习?
五是:今后遇到这样的意外,我应该怎么应对?
六是:对于伊桑的理解你是否赞同?由此你体会到了什么?
七是:上公开课的教师会不会也像这受伤的学生?
八是: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做出哪些方面的改变?
思考:太厉害了!这样一个普通的教学片断,却可以提出那么多值得思考的问题。我想这就是前面所说的用“蚂蚁之眼”来观课吧,用专业眼光,不断地去追问与探究。从这些问题来看,就不只是我们平时评课时所说的,哪些环节好还是不好的问题,而是事关对学习规律的探究、对学生的理解、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对平时教研的反思等等方面的问题。
如果我们平时能经常性这样去观课提问,促进自己的思考,还怕自己的课上不好,还怕写不出教育类的文章来吗?
接着陈老师就讲到如何来观察自己的课堂。这里他提出了几种方式和途径:
一是观察教学录像——做教学实录——审视和讨论(以学论教)——重新思考与设计。这里陈老师展示了他对《我喜欢》这一课的教学实录与反思。陈老师的反思与以前我看到的反思不一样。以前看的实录与反思,更多的写得是这个环节为什么要这样设计,体现了什么理念,都是好话更多。而陈老师的反思则更多的是对自己的批判。“这样的问题不好。”“下一次上,我会这样说……”等等。
二是课堂教学自我观察的变式。
[if !supportLists](1)[endif]上课后及时“过电影”反思与调整;一是反思顺不顺,哪里不顺,要怎样调整;二是有什么意外,要采取什么方式弥补?
[if !supportLists](2)[endif]录音听自己的课;
[if !supportLists](3)[endif]有侧重点地观察自己的课(写课)
[if !supportLists](4)[endif]邀请同学(伴)相互观察课;
[if !supportLists](5)[endif]调整专家指导(磨课)的方式。(可以让专家看录像指导)。
接着陈老师讲了“自我观察的角度”,这里陈老师讲了用“三顶帽子”来观察,也就是三个角度,分别是黄色思考帽,指看到自己的优点;二是黑色思考帽,指对教学进行理性思考,特别发现不足,不断追问,为什么这样做,有什么好处与不足等。三是绿色思考帽,指新的思考与建议。
再接着是教师的幸福生活与来源与体会。陈老师认为教师的幸福来源于教学创造(学科融合)的快乐;自身成长的快长,比如教学的新发现和新处理、教学新理解、文章表达新发现、教研的新认识等。文章发表和表达的幸福;过研究和创造的教师生活。陈老师还推荐了他创造的《课后反思表》。
最后一个话题是理解和包容课堂教学的“问题”。看问题的课:有问题的课才是真实和有价值的;对于自己课堂教学中的“问题”:陈老师引用了这句诗句——只要你还嫩绿,你就会继续成长;一旦你已经成熟,你就开始腐烂。陈老师改写为:
成长至上
陈大伟
嫩绿着成长
成熟着腐烂
你选
好一个“嫩绿着成长”,这是一种学无止境的谦卑,这不关年龄、教龄,“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多好的课都有提升的空间,某种意义来说,都是嫩绿的,这就要求每个人都有追求卓越的信念,不骄傲。不盲目乐观。当然,更是对上不好课的自己的安慰与鞭策,上不好没关系,我还“嫩绿”,我还要继续成长,给自己信心的同时,让自己不断反思与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