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国英问:“曾子三省虽切,恐是未闻一贯时工夫?”
先生曰:“一贯是夫子见曾子未得用功之要,故告之。学者果能忠恕上用力,岂不是一贯?‘一’如树之根本,‘贯’如树之枝叶,未种根,何枝叶之可得?体用一源,体未立,用安从生?谓‘曾子于其用处盖已随事精察而力行之,但未知其体之一’,此恐未尽。”
注
【国英】,陈荣捷注,姓陈,名杰,莆田(福建)人。此据万斯同《儒林宗派》卷十五(页十下)《明儒学案》与毛奇龄《王文成传本》均无陈杰或国英。余重耀《阳明弟子传纂》目录(页十八)谓陈杰之名见于《年谱》,但不言其字为国英。查《年谱》正德九年(一五一四),陈杰与陆澄等二十余人受业,亦不提国英。
【曾子】,陈荣捷注,姓曾,名参,字子舆(约前五〇五至四三六)鲁人,约少孔子四十六岁。《论语·先进篇》第十一,第十七章,孔子曰:“参也鲁。”传说曾参至孝。
【三省】,陈荣捷注,《论语·学而篇》第一,第四章,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一贯】,陈荣捷注,《论语·里仁篇》第四,第十五章云:“子日:‘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日:‘唯。’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体用一源】,邓艾民注,语见程颐《易传序》:“至微者理也,至著者象也。体用一源,显微无间。”(《周易程氏传》
【曾子于其用处盖已随事精察而力行之,但未知其体之一】,邓艾民注,朱熹《论语·里仁篇》第十五章注云:“圣人之心,浑然一理,而泛应曲当,用各不同。曾子于其用处,盖已随事精察而力行之,但未知其体之一尔。”
笔记
曾子曾说:“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孔子给曾参讲授一贯之道:“子日:‘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日:‘唯。’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孔子说:“参啊!我的所有的道理,其实都是一体的。”曾子说:“我明白了。”曾子出来后,其他弟子问曾子:“吾道一以贯之怎么理解?”曾子说:“夫子之道,归根结底就是忠恕。”
朱熹注解论语这一条时说,“孔子见曾参用功日久,应该再有突破,所以讲一贯之道点透曾参。曾参果然一听便明了。朱熹评论说曾子过去三省之功夫,虽然已经做到了随处省察克治,但是尚未领悟天道浑然为一之本体。”
所以国英问王阳明:“曾子省察的功夫尽管真切,恐怕是在还没有听闻孔子一贯之道时的用功方法吧?”
王阳明说:“一贯之道是孔子见曾子没有掌握用功的要领,所以给他指点。学者如果能切实在忠恕上用功,又何尝不是一贯之道?‘一’如树之根本,‘贯’如树之枝叶,没有种根,哪里来的枝叶?体用一源,体尚未立,用从何处生?朱子所说‘曾子于其用处盖已随事精察而力行之,但未知其体之一’,恐怕不够全面。”
朱熹对“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的注解是“尽己之谓忠,推己之谓恕。或曰:“中心为忠,如心为恕。”于义亦通。而已矣者,竭尽而无余之辞也。夫子之一理浑然而泛应曲当,譬则天地之至诚无息,而万物各得其所也。自此之外,固无余法,而亦无待于推矣。曾子有见于此而难言之,故借学者尽己、推己之目以着明之,欲人之易晓也。盖至诚无息者,道之体也,万殊之所以一本也;万物各得其所者,道之用也,一本之所以万殊也。以此观之,一以贯之之实可见矣。或曰:“中心为忠,如心为恕。”于义亦通。程子曰:“以己及物,仁也;推己及物,恕也,违道不远是也。忠恕一以贯之:忠者天道,恕者人道;忠者无妄,恕者所以行乎忠也;忠者体,恕者用,大本达道也。此与违道不远异者,动以天尔。”又曰:“‘维天之命,于穆不已’,忠也;‘干道变化,各正性命’,恕也。”又曰:“圣人教人各因其才,吾道一以贯之,惟曾子为能达此,孔子所以告之也。曾子告门人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亦犹夫子之告曾子也。中庸所谓‘忠恕违道不远’,斯乃下学上达之义。”
朱熹认为曾子讲忠恕之道就是对孔子一贯之道的阐释。
孔子讲吾道一以贯之,就是惟精惟一中的一。曾子讲的忠恕之道对孔子的一贯之道讲的更直白了,把这个一解释为忠恕。而三省吾身指明了具体的用功方法——省察克治。一看就懂,就知道怎么用功,每天写日记也好,记功过格也好,都很实用。
一以贯之,就是以忠恕为标尺来三省吾身。
王阳明讲的良知就是一之本体,存心养性、省察克治就是贯的功夫。什么是一以贯之的“之”呢?就是心。一以贯之就是恢复本心之良知,就是达于万物一体之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