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大怨章79老子指歸诗解
题文诗:
食民所吐,服民所醜,居民所使,樂民所苦,
務在順民,不遑適己.民託如父,愛之如母.
忍民所醜,受民所惡;計在喪國,不失天心;
慮在殺身,不失民福.真情蕩蕩,风气清清,
至情所化,靡不蒙澤,矯邪振亂,無所不克,
變化淫敗,以爲敦樸,至朴至清,至清至广,
至广至情,名勢窮極.輕己重民,安於醜辱.
情假之言,正言若反;近而若遠,莫之能測;
求之大遠,莫之能得.奢侈在己,素儉於人,
邪枉在躬,求正於民;患禍生我,請福於天.
身動於此,事應於天,去己怨彼,天下大昏.
罔以明法,誅以信刑,名實有孚,賞罰得中.
公平無私,踰失天意,正直不邪,益失民心,
刑戮并用,而姦益起,賞深賜重,而亂益生.
聖人执道,至情至信,合之於我,不以責人.
有情之主,將欲有爲,必稽之天,將欲有行,
必验以情.求過於我,歸禍於己,不怨於人.
是非自定,白黑自分.未動而應,未令而行.
正文:
(天下莫柔弱於水,而攻堅强者,莫之能先。其無以易之矣。夫水之勝强,柔之勝剛,天下莫不知,莫之能行。)聖人言云:受國之垢,是謂社稷之主;受國不祥,是爲天下王。正言若反。和大怨必有餘怨,安可以爲善?是以聖人執左契而不責於人。有德司契,無德司徹。天道無親,常與善人。
【指歸】:
明王聖主將傳國家,必有誓言:受國之垢,爲社稷之主;受國不祥,爲天下王。 何謂受國之垢?曰:食民所吐,服民所醜,居民所使,樂民所苦,務在順民,不遑適己。故民託之如父,愛之如母,願爲臣妾,與之俱死。是以,處寒礊之地,沙石之壤,僻迥之國阨狹之野,困辱爲榮,存其宗祖,變禍爲福,長爲民主。
何謂受國不祥?曰:忍民所醜,受民所惡;當民大禍,不以爲德;計在喪國,不失天心;慮在殺身,不失民福。天地與之俯仰,人物與之反側,隨之東西,附之南北,所加者亡,所圖者服,天下蕩蕩,并爲一域,向風仰化,靡不蒙澤,故能矯邪振亂,無所不克,變化淫敗,以爲敦樸,功德至大,名勢窮極。夫何故哉?柔心弱志,輕己重民,安於醜辱也。
是故,正言若反,莫之能覆;近而若遠,莫之能測;求之大遠,莫之能得。何則?奢侈在己,素儉於人,邪枉在躬,求正於民;患禍生我,請福於天。天地示之不能見,神明告之不能聞。釋是廢然,好用私心。身動於此,事應於天,去己怨彼,天下大昏。罔以明法,誅以信刑,名實有孚,賞罰得中。公平無私,踰失天意,正直不邪,益失民心。刑戮并用,而姦益起,賞深賜重,而亂益生。當此之時,善人中罔,賢者陷刑,雖得名實,何可善焉?
是以聖人,執道之符,操德之信,合之於我,不以責人。故有德之主,將欲有爲,必稽之天,將欲有行,必驗符信。求過於我,不尤於民。歸禍於己,不怨於人。故是非自定,白黑自分。未動而天下應,未令而萬物然。
無德之人,務適情意,不顧萬民。政失亂生,不求於身。專司民失,督以嚴刑。人有過咎,家有罪名。百姓怨恨,天心不平。其國亂擾,後世有殃。
是故,天地之道,與人俱行。無適無莫,無疏無親。感動相應,若響與聲。静作相隨,若影與形。不邪不佞,正直若常。造惡與之否,行善與之通。柔弱與之相得,無爲與之合同。
宋徽宗道德真经解义卷之十
和大怨章第七十九
是以圣人言:受国之垢,是谓社稷主。受国之不祥,是谓天下王。
御注曰:川泽纳污,山薮藏疾,国君含垢,体道之虚,而所受弥广,则为物之归,而所制弥远。经曰: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
臣义曰:水几於道,故圣人体水以为德,柔弱善下,藏垢纳污,无所不容,而无善恶、小大、洁污、远迩之间,故可以主社稷,王天下。
正言若反。
御注曰:言岂一端而已,反于物而合于道,是谓天下之至正。
臣义曰:言其受垢不祥,谓之社稷主、天下王,斯圣人之正言也。其言若反於俗,盖反俗所以为正也。故曰反於物而合於道,是谓天下之至正。
和大怨者,必有余怨。安可以为善?
御注曰:复伟者,不折镇干,虽有快心者,不怨飘瓦,故无余怨。爱人者,害人之本也。偃兵者,造兵之本也。安可以为善?
臣义曰:古之善治人者,使之自治,非有以治之也。民之情,荡於利欲,而淫侈争夺以自葱,求得其欲而已。上之人,设为禁令刑诛,一切治之,天下不得其欲,怨之所由生也。大怨者,民之欲亦大矣,以不得所欲,故谓之大怨。以民之有是怨也,於是又欲调和而禁治之,礼乐教化,赏刑号令,无所不至,所以调和禁治之也。而天下益有余怨,故圣人所以执左契也。
是以圣人执左契,而不责于人。
御注曰:圣人循大变而无所湮,受而喜之,故无责于人,人亦无责焉。契有左右,以别取予,执左契者,予之而已。
臣义曰:执左契,则无为而付当於自然,不从事於物,任万物之自至,吾应其至,与之为合尔。常任天下之责,未始责於人也。
故有德司契,
御注曰:以德分人,谓之圣。
臣义曰:不德之德,所以司契也。
无德司彻。
御注曰:乐通物,非圣人也,无德者,不自得其得,而得人之得,方且物物求通而有和怨之心焉,兹,彻也,祇所以为蔽,《庄子》曰:丧己于物者,谓之蔽蒙之民。 臣义曰:无得於己,求彻於物,蔽蒙甚矣。
天道无亲,常与善人。
御注曰:善则与之,何亲之有?
臣义曰:和大怨,不可以为善而有德。司契者,谓之善人,天道之所与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