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对学习历程的理解
结合《深度学习课堂的构建逻辑》关于“学习历程的本质与实践”的内容,我所理解的“学习历程”,是教师以核心素养为锚点,引导学生围绕真实学习目标,在特定学习情境中经历“目标感知—问题探究—意义建构—实践迁移—反思提升”的完整认知与行为发展过程,是学生外在学习活动与内在思维生长相互融合的动态轨迹。与传统教学中“重结果轻过程”的倾向不同,深度学习视角下的学习历程,核心在于推动学生从“被动接收知识”转向“主动建构意义”,它不仅包含对知识的记忆与理解,更强调通过深度对话、实践探究等活动,实现对知识的分析、评价与创造,同时伴随着学习兴趣、探究精神、合作能力等素养的同步发展。
结合书中观点,学习历程的核心特征体现在三个维度:一是鲜明的主体性,学习历程的推进依赖于学生的主动参与,学生需以自身已有经验为基础,与新知识、新情境展开互动,在“同化—顺应”中形成个性化的理解路径,而非被动遵循教师预设的“标准答案”;二是动态的生成性,学习历程并非线性的“预设轨道”,而是充满生长可能的“生态过程”,学生的疑问、讨论中的分歧、实践中的突发问题,都可能成为突破思维瓶颈、推动学习向深层发展的关键契机;三是紧密的联结性,这种联结既包括新旧知识的逻辑衔接,也包括知识与生活实际的场景联结,还涵盖不同学科视角的融合,最终形成结构化的认知网络。而教师在学习历程中的核心角色,正如书中所强调的,是“精准的设计者、高效的引导者与有力的支持者”——通过聚焦思维的目标设计、激发探究的情境创设、破解困惑的精准反馈,为学生搭建思维生长的阶梯,助力其完成知识内化与能力提升。
二、教学叙事
在执教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时,我曾陷入“学生写动物千篇一律”的教学困境。本单元以“可爱的动物”为主题,阅读要素是“体会作家是如何表达对动物的情感的”,表达要素明确要求“写自己喜欢的动物,试着写出特点”。课文《母鸡》中,老舍先生通过“欺软怕硬”的具体事例写对母鸡的厌恶,又以“孵雏、领雏、护雏”的细节表露出敬佩,为学生提供了“以细节写特点、以事例传情感”的绝佳范例。但在初次教学后,学生的习作却让我意识到,仅靠“读课文、讲方法”,远不足以让学生掌握表达要领。
按照最初的教学设计,我先带着学生梳理《母鸡》的情感脉络——从“讨厌”到“敬佩”,再提炼出“写动物要抓特点”的核心方法,最后给出下水文范例:“我家的小狗很可爱,它有一身黄色的毛,大大的眼睛,每次我回家它都摇着尾巴跑过来,我很喜欢它。”本以为有课文铺垫和范例参考,学生能精准把握方向,可收上来的习作却高度“同质化”:写小狗都是“毛软软的、会摇尾巴”,写小猫都是“眼睛圆圆的、会捉老鼠”,语言干瘪如“流水账”,既没有像老舍先生那样用具体事例支撑特点,更看不到字里行间藏着的真情实感。有个学生甚至在作文里直白地写:“老师,我家的兔子除了吃胡萝卜,好像没什么特点可写。”
拿着这些习作,我在课堂上发起追问:“大家再读《母鸡》,老舍先生没只写‘母鸡很负责’,他写了什么具体场景?”学生们齐声回答:“孵蛋时连饭都不吃,赶走欺负小鸡的老鹰!”我接着问:“那你们写的‘小狗可爱’,能找出这样的具体小事吗?”教室里瞬间安静下来,刚才说兔子没特点的学生小声说:“我只想到兔子吃胡萝卜,没想到要写它做过的事。”这句话点醒了我:我只把“抓特点”当成一个“知识点”灌输给学生,却没拆解老舍先生“从生活场景中挖细节、用具体事例表特点”的写作逻辑,更没引导学生联结自己与动物的真实经历。我的范例看似直观,实则给了学生“套模板”的捷径,让他们跳过了“观察—回忆—提炼”的关键过程,最终陷入“没内容可写”的困境。
课后,我重读《深度学习课堂的构建逻辑》中“学习历程需扎根实践体验”的内容,终于厘清了问题根源:语文的表达训练从来不是“方法的传递”,而是“能力的生成”,学生要写出有特点的动物,必须经历“读懂课文方法—联结自身体验—转化为语言表达”的完整历程。我之前的教学,恰恰缺失了“联结体验”这个核心环节。于是我重新设计教学,把课堂从“教室”延伸到“生活”,核心思路从“教方法”转变为“带学生找细节”。第二次上课,我一进门就举起提前准备的道具——一段记录“我家小猫打翻牛奶后躲沙发”的短视频,对学生说:“今天我们不学‘怎么写’,先当‘小观察家’,像老舍先生一样,找出动物藏在小事里的特点。”
我先带着学生做“文本细节拆解”:分组圈画《母鸡》中体现“负责”“勇敢”的动词和场景,比如“伏”“赶”“叫”,并标注“这些细节让你感受到了什么”。接着抛出核心任务:“回忆你熟悉的动物,想想它做过的‘独一无二’的小事——比如它闯过的祸、让你感动的瞬间,把这些事记下来,就是它的特点。”为了打开思路,我让学生开展“情景分享会”:有人说“我家的仓鼠会把瓜子藏在腮帮子里,跑起来像个小炮弹”,有人说“我喂的流浪猫,每次都等我放下猫粮走远了才肯吃”,之前说兔子没特点的学生眼睛亮了:“我家兔子会用前爪扒我的裤腿要吃的,还会把胡萝卜叼到我书桌上‘分享’!”分享结束后,我没再给任何范例,只提醒他们:“把你刚才说的小事写下来,就像和好朋友讲动物的故事一样。”这次的习作彻底脱胎换骨:“我家的仓鼠叫‘小瓜子’,它有个‘藏宝洞’——我的抽屉角落。有次我找不到橡皮,掀开抽屉一看,橡皮正和一堆瓜子壳躺在一块儿,不用问,准是它的‘杰作’。更有趣的是,它藏东西时会用前爪把食物推来推去,圆滚滚的身子蹭得满是木屑,活像个小搬运工”“流浪猫‘小花’总在我放学的路口等我。我把猫粮放在地上,它不会立刻吃,而是抬头看我一眼,确认我没走,才低下头小口小口地啃。有次下雨,它居然叼着一片树叶放在我脚边,树叶上还沾着水珠,像给我的礼物”。这些文字没有华丽的辞藻,却因充满生活细节而格外生动,完美契合了单元“写出动物特点”的表达要求。
三、对教学叙事的评议反思
(一)教学中的问题反思
初次教学的失败,本质上是我违背了小学语文“读写结合”的核心规律,把“表达训练”简化为“方法灌输”,忽视了学生学习历程的完整性。首先,我误解了单元阅读要素与表达要素的关联——“体会作家如何表达情感”是为了“学会用类似方法表达”,而非单纯梳理情感脉络。我只让学生“知道”老舍先生写了母鸡的事,却没让他们“学会”如何从自己的生活中找到类似的“事”,导致读写脱节。其次,我混淆了“范例”与“模板”的区别,给出的“毛软软的、会摇尾巴”的范例,看似降低了写作难度,实则固化了学生的思维,让他们放弃了对个性化细节的挖掘,违背了学习历程“生成性”的特点。最后,我的教学评价只关注“是否写了动物”,没聚焦“是否写出特点、是否有具体事例”,评价标准的模糊让学生失去了努力的方向,无法建立“观察生活—提炼细节—精准表达”的认知链条。
(二)改进后的教学启示:以学生思维为核心,构建动态学习历程
1. 锚定“读写联结”起点,搭建从文本到生活的桥梁。小学语文的表达能力,始终建立在“读懂方法、用活方法”的基础上。单元教学中,阅读要素是表达要素的“脚手架”,教师要做的不是拆分“读”与“写”,而是找到二者的衔接点。在后续教学中,我会设计“文本方法迁移卡”:让学生先在课文中圈画“作家的观察点”,再对应填写“我的观察点”,比如从《母鸡》的“孵蛋场景”,迁移到“我家动物的独特场景”,让课文方法真正成为学生表达的“工具”。
2. 创设“体验式情境”,让学习历程扎根生活实践。语文学科的深度学习,离不开与生活的联结。写动物的核心是“写生活中的动物”,而非“想象中的动物”。在改进教学中,“情景分享会”“细节回忆法”让学生从“没内容可写”转变为“有故事可讲”,这正是因为教学内容贴近了他们的真实经历。后续我会延伸设计“动物观察日记”前置任务,让学生带着“找一件小事”的目标去观察,在写作前就完成“素材积累”,为表达筑牢基础。
3. 转变教师角色,从“方法灌输者”变为“体验引导者”。《深度学习课堂的构建逻辑》强调,语言学习的核心是“意义的建构”。在语文表达教学中,教师要摒弃“给模板、定框架”的思维,多用“你和它之间发生过什么有趣的事?”“它做过最让你印象深的动作是什么?”这类开放性问题,引导学生主动回忆、提炼细节。就像写动物时,学生的生动表达不是源于我的范例,而是源于对“仓鼠藏橡皮”“流浪猫送树叶”等生活场景的深度回忆,这种基于真实体验的表达,才是语文学科“语言建构与运用”核心素养的真正落地。
(三)总结
此次教学经历让我深刻领悟到,小学语文的深度学习课堂,从来不是“教给学生多少写作技巧”,而是“引导学生经历‘从生活中来、到文字中去’的完整历程”。学生写动物的能力成长,藏在从“只写外形”到“写具体事例”的转变里,藏在从“套话模板”到“生活细节”的突破里。作为小学语文教师,我们要牢牢抓住“读写结合”的核心,以课文为依托,以生活为源泉,用精准的引导让学生学会“观察生活、记录细节、传递真情”,让每一篇习作都成为学生生活体验的真实印记,真正实现从“会写”到“善表达”的本质跨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