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读了朱芳宜老师《读懂孩子的情绪》一书后,对情绪有了良好的理解和感受,慢慢地跟过去的自己和解,内心也变得柔软了起来,理解和接纳不完美的自己,并作出改变。
情绪并没有好坏,需要引导的是行为。
发现小姐姐最近几天的情绪有点多,情绪触发点都差不多,所以决定晚上睡前和她谈谈心。沟通期间跟她重复了一句话“不管发生什么事,不管你做什么,妈妈都爱你,都会陪着你,我们每个人都有情绪,情绪都是好的,错的只是行为方式,你可以用嘴巴讲出来,手是用来吃饭、做手工、弹琴还有做你想做的事,不是用来打人的。除非有人欺负你,那你肯定要用手来保护自己。”
最近一直关注的是她的情绪问题,并且接纳她的情绪,但是在引导过程中,发现越发不对,并没什么效果,像今天有冲突的时候,刚开始接纳和共情,给出替代方案,也是没用,我也差点没忍住要发脾气。转念一想,突然发现,我应该去关注她行为背后的感受和需求,于是我就问“妈妈跟你聊了那么多,但是忽略了一个问题,发现最近只要xx一碰到你,你就会发脾气,是为什么呢”,她说“因为我手上的伤还没好,xx过来就会碰到,很痛的”。然后跟她角色扮演,模拟了今天发生的情景,找到了解决的办法,并约定明天发生同样情况的时候试看看。
只有真正了解孩子行为背后的感受和需求,情绪发生时,不做评判,根据感受和需求作出相应的引导,才能真正做好情绪调节器。孩子并不是我们表面上看的那么多问题,更多是因为需求得不到满足而产生的情绪。要给孩子自己去探索认知和自己解决问题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