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暑后“冬病夏治”黄金期!养生正当时

大暑刚过,骄阳似火,正是阳气鼎盛的时节。在中医养生智慧中,这段热浪袭人的日子,却暗藏着一个调理身体的“黄金窗口”——冬病夏治的最佳时机。

何为“冬病夏治”?中医的智慧之道

所谓“冬病夏治”,是指针对冬季易发或加重的虚寒性疾病(如慢性支气管炎、哮喘、关节炎、过敏性鼻炎、脾胃虚寒、体虚感冒等),在夏季自然界阳气最旺盛的时期进行调理和治疗,借助天时之力,提升人体正气,祛除体内寒湿,从而减轻或预防这些疾病在冬季发作的一种独特疗法。


大暑后,为何是“黄金期”?

大暑是夏季最后一个节气(通常在7月22-24日),标志着一年中气温最高、阳气最旺的阶段。大暑过后,虽然天气依然炎热,但已进入长夏(中医概念,指夏末秋初湿气较重的时段),此时:

1.阳气鼎盛至极:大自然的阳气达到顶峰,是人体“借阳”的最佳时机。

2.腠理开泄:人体出汗多、毛孔张开,药物或外治法(如贴敷、艾灸)吸收效果更佳。

3.“伏邪”易除:体内潜伏的寒湿之邪(“冬病”根源)在阳气逼迫下更易被驱散。

因此,大暑后至立秋前(约7月下旬至8月上旬)是“冬病夏治”效果最突出的关键时期!

大暑后“冬病夏治”的实用养生方法

1. 艾灸疗法

原理:利用艾绒燃烧的热力和药力,温通经络、驱寒除湿、扶助阳气。

推荐穴位:关元穴(补元气)、神阙穴(肚脐,温阳散寒)、足三里(健脾胃)、大椎穴(振奋阳气)。

方式:可自行温和灸(每穴10-15分钟),或由专业人士操作隔姜灸、督脉灸等,每周2-3次。

2. 药膳调理(内养阳气)

原则:宜温补、健脾、祛湿,忌过度寒凉。

推荐食材

温阳散寒:桂圆、核桃。

健脾祛湿:薏米、赤小豆、山药、莲子、茯苓。

益气养阴:西洋参(气阴双虚者)、麦冬、百合(防暑热伤阴)。

简易药膳

姜枣茶:生姜3片 + 红枣5颗煮水,晨起温服,暖胃散寒。

3.适度运动与起居

·运动:选择清晨或傍晚进行温和运动,如太极拳、八段锦、散步。以微微出汗为度,避免大汗淋漓耗伤阳气。

·起居

避暑不贪凉:空调温度不宜过低(26℃左右),避免直吹,尤其保护颈背、腹部、膝盖。

保证睡眠:早睡早起,中午可小憩(“子午觉”养心)。

温水泡脚:睡前用40℃左右温水加少许艾叶/生姜泡脚15分钟,引火归元,驱散下焦寒湿。

重要提醒:科学养生,因人而异

1.辨证施治是关键:“冬病夏治”主要针对虚寒性体质或疾病。实热证、阴虚火旺、皮肤易过敏、孕妇等需慎用或在专业医师指导下进行。

2.并非万能,贵在坚持:通常需连续坚持3年或以上,效果更巩固。

3.不能替代常规治疗:慢性病患者仍需遵医嘱服药,切不可自行停药。

4.咨询专业中医师:具体采用何种方法、选用哪些穴位/药物,请务必咨询正规中医师,进行体质辨识后再行调理。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