嫉妒:
告诉你想要的是什么,
以及多么想要。
若你能够稳住神,
不去急于排除这种不快,
不去急着诋毁、
诽谤、发泄不满,
对自己进行细细的观察:
你会发现自己的
内心有很多的饥饿,
尤其是童年时的
完全无助的饥饿。
嫉妒来源于我们想要
却暂时还没有的东西,
或者自己觉得不屑、
但有没能获得的东西。
嫉妒就是我们没能看见、
回避和逃避的内在需要。
嫉妒本身是一种饥饿感,
它来源于精神。
填补精神饥饿最好的方法是:
先接纳自己这里是饥饿的,
然后如果真的很想要,
就努力,如果自己不想要,
那就彻底的把它放下。
虽然自我检查内在需求
并不是一条轻易的路,
但这是通往爱和希望的路。
而让我们难受的嫉妒,
正是提醒我们
看见需要的信号灯。
悲伤:包含着疗愈与安慰
通常我们在经历着悲伤
的时候我们会做什么?
疗伤、独处、与自己
待在一起、求助或者自怜、
整个人没有力量,
也没空思考其他的。
很多人都不喜欢悲伤。
但细细回忆一下,
每一次悲伤之后,
我们的内在都会
进行一次蜕变和升级。
我们会经由经验悲伤,
变得越来越强韧,
越来越接纳,越来越成熟。
不要去劝说一个正在悲伤中
的人尽快走出悲伤。
陪着他,倾听他,对他说:
如果你难过就尽情的哭出来。
看着他哭个够,就是
对他最好的安慰和爱。
相信他在充分的悲伤后
会接纳那个巨大的失落,
并开始新的生活。
每个人都需要时间来整理、
面对自己的内在。
悲伤的尽头是接纳与转化。
一个人若能明白悲伤
背后蕴藏着的巨大礼物,
那悲伤的使命就完成了,
也越来越不容易产生悲伤。
孩子安全感和归属感来自于父母,这是任何人无法取代的。无论是保姆还是爷爷奶奶、姥姥姥爷都是不能代替的。
多父母认为孩子小不懂事,交给谁养都行,等到了上学年龄再由父母养育。这是一个很大的误区!实际上孩子年龄越小,心理感知能力越强,越需要父母的陪伴。而孩子的心理健康主要来自父母的爱和温暖,这种爱和温暖是父母在陪伴孩子的过程中,孩子慢慢感知到的。然而,许多父母在孩子最需要陪伴的年龄段,却花高价把他们送到各种外语班、才艺伴、托管班,让孩子的童年失去了很多温暖。
父母应拿出一些时间做孩子的玩伴。孩子需要父母,依赖父母的日子只有那么几年,等他长大点就要摆脱父母了,这段时期一旦错过就无法重来。
父母的每天挤出一点时间,少一些在外的应酬,少玩一些手机,少上一些网,充当一下陪孩子玩耍游戏的大孩子。你用心地陪伴孩子,会给孩子的童年增加很多色彩,自己也会得到意想不到的成长和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