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晚是“坚守课题 一起观课”团队的第九期活动,观看的是杭州师范大学王舟老师执教的统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咏物诗<竹石>》(2课时)这一课例,我现在从以下三点来简述我的看课体会:
1.有深度有广度。王老师的课涉及面很广,他不局限于文本,而是以文本为一个点,链接了同个类型的课文,或者同个类型的知识,以点带面,形成一个知识网。比如在这一课的教学中,王老师以《竹石》为一个点,回顾链接了所学过的咏物诗,让学生提取了头脑中积累的所有咏物诗,形成了一个咏物诗的知识网,在这样的基础下再学习《竹石》,就让人感觉到学生不是在孤零零地在学习一首《竹石》,是在不断地丰富咏物诗的知识库,让人感觉到这样的学习不单薄,很有厚度。
2.注重培养学生思维的过程和学习方法的引导。王老师的这一节课中,无论在新课前通过表格回顾复习咏物诗,还是教学中的问答,以及最后的板书回顾,王老师都非常注重通过提问来引导学生思考,并通过学生的回答将学生的思维可视化,并将学习咏物诗的方法悄然无声地渗透在这些一问一答中,通过这一课的学习,让人有种一通则通的感觉。
3.学科共通、跨学科学习。王老师的这节课课让我看到了学科共通、跨学科学习的影子。比如,王老师在教学诗句的过程中,还呈现了郑燮的画作,结合诗句来进行画作解读、欣赏。在这一环节中,不仅让学生品读理解了诗句,又引导学生欣赏了画,让诗与画融为一体,不仅增长了学生对于本课的文本知识,同时提升了学生的美学,有种学科共通,跨学科教学的感觉。
此外,对比我自己之前对于古诗的教学,自己最通常采用的教学方法是古诗的“五步教学法”——解诗题、知诗人、明诗意、悟诗情、赏诗句,课上得很单薄。但是今天王老师这一节课,并未有一个专门的环节来“明诗意”,但是整节课下来,学生对于每一句诗所表达的意思都了然于胸,那种对诗词的理解不是流于表面的,而是更深层次的理解。王老师的课堂,让我认识到了语文课堂可以如此宽广,如此美好。
最后,我对本课的大概念的理解是——会读咏物诗,学做诗中人。